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拧出水的就业数据不要也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5日05:05  大河网-河南商报

  ■冯海宁(媒体从业者)

  人保部7月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截至7月1日,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与去年基本持平。(7月24日《中国网》)其实早在7月8日,教育部就公布了这一数据。

  68%,这一数据看上去很美,但是否真实、科学、合理就值得探究。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每年发布的就业数据都受到广泛质疑,既有毕业生现身说法(如前不久曝光的“被就业”),也有公众推敲数字,总之就是一个目的,拧干就业率中的水分,还原一个真实的就业率。

  就业率之所以“含水”,第一是因为就业率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据,不好统计。第二是就业率统计过程中存在人为“注水”的情况,如重复统计、虚假就业。第三是统计方法欠合理,统计标准和统计时间不规范。第四是就业率统计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第五是统计机构不独立。

  由于就业率是动态数据,人们就无法验证它的准确性,这就给人为“注水”留下了操作空间。现实中的就业率统计,人为“注水”应该有两次:第一次是高校“注水”,第二次是某些政府部门“注水”。从2005年开始,有关部门就将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如果不“注水”就会影响报考率,进而影响高校声誉。而某些政府部门“注水”的目的则是为了政绩。

  不少毕业生在统计表上就业了,实际上并没有就业。有毕业生披露,许多高校为了追求漂亮的就业数字,要求学生交了就业证明才能毕业,否则就没有实习报告、学分、毕业论文的成绩,就没有毕业证。为了顺利毕业,毕业生只能硬着头皮造假。

  国外就业率统计值得我们借鉴。以美国为例,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和评估通常是由政府专职部门、职业界(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自身三者承担,其中,社会组织调查统计较为普遍。而我们的就业率统计,其实是高校自己完成后上报教育部门,缺少的恰恰是社会组织统计。也就是说,美国至少有三份统计报告,而我们只有一份,没有对比。

  在我看来,“注水”的就业率不仅无法为国家就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而且也无法验证我们的教育水平,更遮蔽了毕业生的就业权利,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如果非要说有用的话,只能为某些部门的政绩涂脂抹粉,只能帮一些高校做虚假广告。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