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80后海归家境非富即贵 25岁当总裁不是新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5日06:20  南方都市报

  

深圳80后海归家境非富即贵25岁当总裁不是新闻
70后、80海归都将随时调整自己,以更好地适应或影响这城市。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0后海归,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特质?与前几代海归相比,他们对于社会、对于生活、对于城市的看法和前辈有着什么样的不同?记者分别采访了深圳60后、70后和80后海归后发现,以自费留学为主的80后海归,他们的家庭条件大都相对优越。而自费留学也让他们少了公费出国留学所需要背负的社会责任,让他们更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

  80后海归与60后、70后一样,他们同样要经受着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在回国后,用较长的时间继续“下海”来适应西方和东方不同的环境。而对于一些回国后要继续打工面临生存压力的人来说,“海归”这个光环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好处,反而贴上了反面的标签,少不了迷茫、困惑。不过他们不在乎,只是对周遭的90后准海归们说:有没有必要出国,要看清楚点。

  三代海归,从珍贵胶片进化成数码相片?

  “第三代海归”这个概念,便是在大中华新海归协会成立时被特别提到的一个概念。大中华新海归协会会长袁崇泽说,这个概念是他和同伴们从国外的一本书上看来的。第一代的划分,甚至可以追溯到邓小平等领导人,他们完全靠公费出国留学,都属于高级人才受到重用才有机会出去,回来之后主要是为了报效祖国,这一批人也确实为中国做出了很多卓越的贡献。第二代海归则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以前,这部分人主要通过奖学金出国,当然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而第三代,则主要是随着改革开放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让一部分家庭有条件通过自费让孩子出国学习。而自费出国要维持国外的学费、生活费用,当然价格不菲,因此能够出得起高昂的学费的,至少家庭条件会比较殷实,有的则是“富二代”子弟,好的家庭背景,几乎成为80后留学的首要条件。

  海归数量增大、人数变多,这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就像之前是珍贵的胶片,现在是数码相片一样。”深圳市政协常委、南山“海归”联谊会会长杨子江说,所谓第一代、二代、三代的差别,主要是中国在改革开发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变化和进步所造成的。每一代的目标由奋斗型,转变成学习型,转变成为经历见识型,在对留学、生活的条件和态度上的确是有一些变化。

  也有人认为,海外留学生的数量,与当地经济水平成正比,也与一个地方的城市氛围有关系。80后海归张先生表示,以他周围人的想法为例,深圳有些家庭条件就是中等,但是家人愿意花二三十万送孩子出国看看。而广州则不一样,可能要家里非常富有才会送孩子出国,他认为这源于观念的不一样,深圳更开放一些,现代化一些,广州可能偏传统一点。杨子江表示,在数量上,深圳和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还是少,存在数量级的差别。

  80海归拥有其他人所不具有的社会资源

  深圳80后海归和60后、70后的海归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会有人告诉你,是家庭环境。“我们觉得以80后为主的海归,他们中非富即贵的人数比较多,所以有着其他人所不具有的社会资源。”袁崇泽说,这是他和周围的几个朋友总结出来的特质之一。正是希望能够联合并利用这种社会资源,因此袁崇泽和他的圈子里面的一群80后海归们,从建立Q Q群做起,由于得到了海归的积极相应,便从网上走到网下,成立了一个以80后的“第三代海归”为主的海归协会。

  而在这群80后海归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学成归国后,马上身居集团公司的高位继承公司家业,年纪轻轻便身居要职,或身后挂了“××公司总经理”、“××公司副总裁”等一大串职务。在他们的圈子中,25岁当公司总裁不是新闻,出国留学本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家业。

  有了出国留学独立生活的经历,也让他们比其他同龄的“富二代”更愿意承担家庭责任,愿意主动为自己加压。“在国内你可能认为自己还可以,出了国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原来都这么牛,这么优秀。”安博会展公司市场总监杨鹏说,这会让他们产生压力,从而变成上进的动力。此外,海外留学的背景也有助于他们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国际化的眼光。比如,如果去过国外,就会将公司的发展定在国际性的,、世界性的,而如果一直在国内,可能更多的会考虑做到全国的水平。“有想法,没经验”,袁崇泽说,第三代海归的知识结构更加多样化,所学的专业范围会更广,但是回到国内的运用上,仍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学习。

  回国后要“收着点”,适应期要一两年

  当然,除了那些继承家业、条件优越的“富二代”海归,大部分人回国后就业,成为千万职场白领中普通的一员。在对多位80后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所产生的人际交往法则,是他们经常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他们要真正适应并融入国内生活要攻克的第一关。

  “在国外就是怎么想就怎么说,不用考虑别人,别人也不会多想。”80后的海归汪燕说,她在美国读完工商管理专业后回国,目前在福田一家公司从事营销工作。刚回国的头半年,她发现自己几乎很难融入,不管是公开的工作场合,还是同事的私交,似乎都对她有所排斥。

  她分析原因,可能是她说话太直,“大家觉得我锋芒毕露了”,有同事说她难以接近。但她则认为,国外想什么说什么,都是直来直去的,自己似乎已经习惯了。直到有一天,有好心的同事提醒她应该注意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她才开始了全面的反省。

  在海归之间,前辈者也会向后辈传授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要“收着点”,表现低调,也要注意调整。准备1-2年的适应期,是不少人所提到的“海归”法则。西方人的直白、追求个性,甚至有些张扬和东方人的含蓄、低调,甚至有些内向形成鲜明对比,这是60后、70后和80后海归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社会对海归认识的进化基本完成,80后海归要重夺话语权

  彭勃,1972年生,从日本一桥大学法学专业博士毕业后,选择到深圳大学工作。在他看来,80后的海归比他们那一代出国留学者幸运,因为改革开放多年了,国人出国前对国外有了基本的认识,国内外落差也缩小了,因此更能适应国外的生活,融入国外的社会。但是出国和归国的功利性更强了,目标更加具体了,因此回来以后感觉不适应的程度反而更大。彭勃说,自己和80后的海归们沟通没问题,但看问题的视角不太一样,“我感觉他们还是有依赖,希望获得特别的认同。”

  而作为高校学者,在谈到海归族群时,彭勃认为,更值得这个群体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整体,海归被边缘化了,“本土化和权力中心化现象严重”。他认为,目前的海归群体,实际上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浪费,海归基本上没有足够的社会话语权,从海外归来后,变成了不了解国情、不听指挥、孤芳自赏的代言词,实际上被社会忽视了。“海归也许本来不能等同于社会精英,但至少接触了多元的文化,现在却不能发挥这种多元价值观所带来的社会冲击力,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出国者开始衡量投入和产出,就意味着价值观单一化、货币化。”

  在彭勃看来,从60后到70后再到80后海归的进化体系,应当有两种层面的意义,其一是社会对海归认识的进化,即从单方面的羡慕和追捧,到认识到其真正的社会价值和人才价值。另一层面则是海归们自身的进化,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海归们也要适应现实社会,对于中国的海归来说,要扩大自身的话语权,主张自身的价值观,争取与主流社会碰撞的机会,同时不放弃与世界对话的平台。

  从这两种层面来看,彭勃认为,第一种层面的进化,深圳在80后族群崛起后,已经基本完成,但另一层面,则依旧任重道远。甚至于,受到留学功利化和留学经历、过程、背景以及动因不同的影响,今时今日的80后甚至90后海归,究竟能不能承担起这种层面的进化,都只能打上一个问号。

  海归新势力

  3个80后海归的生存样本

  深圳的80后海归大概可分为以下类型,一种是回深圳继承家业的,一种则是凭着自己的胆识和能力打天下的,在这其中,有人受重用事业蒸蒸日上,也有人则遭遇“海归歧视”,只能默默打拼,以时间的推移来回报当初昂贵的出国教育费用的投入。

  同题问答

  1你如何评价自己的海归身份?

  2如果深圳要改变自己来适应你,你希望怎么改变?

  3你会一直呆在国内吗?

  A

  人物随身携带深圳的照片向外国人推介

  杨鹏,25岁,会展行业市场总监,留学英国,硕士学历

  自称有“深圳情结”的杨鹏自初中毕业后就去英国留学学习计算机专业,他所就读的学校在全英国排前五。但是他出国之前依然会遭遇朋友问,在国内呆不下去了?回到国内后,还是有亲戚突然说,原来是这么好的学校啊。对于这种“海归歧视”,杨鹏总是会淡而处之。

  但是刚回国,就在自己家里的公司担任重要职位,公司的元老难免会有些不服气。杨鹏说,当时他想提出做一个项目,其他元老不相信,还说:“我们都没做成功的项目,你怎么能做?”杨鹏说他就是不服输,要做就做别人没做过的,结果他真的做到了,项目成功了,别人也对他刮目相看了,也愿意放心地把公司一些重要的业务交给他打理。

  他说,在海外留学的时候,让他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让他学会了做第一。出国前,他也认为一般就可以了,但是经过海外独立生活的历练后,让他开始愿意并喜欢挑战,喜欢做到最好。

  谈到未来的规划,他说从小的方面说,他希望自己的公司业务更好,自己的杂志也能做成全国性的品牌。从大里来说,就是希望深圳更加国际化。“深圳的实力和名声太不匹配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杨鹏说他随时都带着深圳的照片向外国人推介,几乎可以获得最卖力推介深圳的杰出贡献奖了。

  有深圳情结,希望这城市再有名点

  1其实我是海鳖。原本是土鳖,只是泡了泡海水。其实我的意思是,中国人,不该有海归与土鳖之分,最重要是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

  2我觉得深圳的发展速度在全世界都是惊人的,30年就能从一个小渔村建设成为一个如此现代的城市,非常不简单。但是深圳的知名度还不够,还大大需要在国际上进行宣传。我本身也是做会展的,当然希望深圳能多做宣传,提高一下知名度,对我做起会展来也会更加有利。

  3当然啦,我有非常浓厚的深圳情结。但是我也经常出差,一个人去国外,去过很多个国家。但是主要发展还是在深圳,我在这里长大的。

  B

  人物“在深圳赚钱,将来回澳洲养老”

  翟海滨,29岁,销售经理,留学澳大利亚,硕士学历

  5年前,从广东一所师范大学毕业之后,翟海滨自费赴澳大利亚的学校深造攻读硕士学位,主学国际商务和经济法。

  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回国是因为觉得国外太安逸悠闲,自己还年轻,希望寻找一些挑战。翟海滨说,刚从澳大利亚回来深圳时,觉得深圳人好多,而国外的人都好少。深圳的节奏非常快,和国外的悠闲完全没办法比。翟海滨说,发展空间和是否具有挑战性,是他目前选择城市的首选。

  回国后,翟海滨凭借自己专业优势和能力,在南山一家国家级高科技企业任国际销售工作。“我很享受现在的工作,因为依然可以和国际接轨。”看电视会首先看英文节目,是他一直以来保留的生活习惯。

  他分析说,大多数留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的确会有一种心理预期,因为毕竟教育上的投入比较大,而且通过留学一般都具有语言上的优势,所以会先选择外企,再是国内大型企业,然后是中小型企业。

  他说自己回国的时候,海归比较容易找比较好的工作,但是现在人越来越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当他周围有要回国的朋友,他会提醒别人,适当考虑一下,毕竟国内的好工作不那么好找了,国外的环境很不错,因此对于回国要慎重考虑。

  国外太悠闲,年轻时还是要在国内

  1和别人没有两样啊,只是我的一段经历而已,虽然它会改变一些我对世界的看法,比如我老了会去国外定居,而不是像没出去过的人,会觉得出国定居很遥远很困难。

  2深圳人太多,节奏也快。希望它的环境能好一点,空气质量啊,能有所改善。毕竟生活环境很重要。

  3长远规划来说,可能会去别的城市,比如上海会很不错,因为都说它十几年之后会超过香港,我认为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有机会的话。但是以后退休的时候,还是想回澳洲,那里环境好,生活悠闲,是个退休养老的好地方。但是年轻的时候,还是喜欢国内的挑战性和有上升空间的地方。

  C

  人物为什么回深圳?掷飞镖决定

  Elizabeth,22岁,跨股票、旅游等多行业,留学新加坡等亚洲多个国家,学历保密

  E lizabeth是个美女,她在新加坡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天性浪漫希望自由的她,回国后选择到深圳工作的原因非常具有戏剧性:深圳是她对着中国地图扔飞镖扔中的。当时她有北京、上海、西藏、深圳等好多城市备选,结果一个飞镖就让她决定来到了深圳。她说,喜欢深圳,因为深圳的气候比较暖和,不像内地的家乡“天热热死,天冷冷死”。

  Elizabeth从小就受到了父母西方化的教育,有了留学的经历后加深了她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改变了她对于人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我喜欢一直流浪”,外国人注重生活本质,重视人生体验的态度,令她很欣赏,所以当她回到国内,看到之前的同学在同一个地方固定地生活,她做不到。她说不准自己下个月、下一年会在哪里。

  这种悖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令E lizabeth吃了苦头。今年6月份,她工作的美容院因为她的业绩不佳,将她辞退。目前她从事的是股票行业。Elizabeth说,国外的法则和国内的还是有挺大区别,比如西方人说话会直来直去,不会有那么多的弯弯角角,而国内则不同。她觉得没有必要,也不愿意把人与人相处的法则想得那么复杂,“只要做好自己就好”,即便别人不喜欢,她也没有办法。

  深圳和我,都是彼此的过客

  1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吧。只是思想、看法会不一样,出过国的人,为自己考虑会多一些,比如国外25岁以上的年轻人,不存钱收入都拿来买奢侈品,这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

  2不太可能吧?深圳为什么要改变自己来适应我,深圳和我,都是彼此的过客。我也许过了几个月就不在这里了。说不好去什么地方,喜欢哪里就去哪里。深圳很直白,也很实际,有能力就能上,其实还是比较不错的。

  3不会的,下一步我想去欧洲,国内的话我也不会一直呆在深圳,会闷。我从小的思想就很西化,人生体验很重要。我比较喜欢流浪的感觉。头条策划马凌

  头条统筹王莹

  头条采写王莹 刘凡 实习生孙晔

  头条摄影单增辉(除署名外)

  头条模特杨鹏翟海滨金焰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