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应对网络舆情检验政府应激品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5日09:12  燕赵晚报

  □张丽凡

  日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对10件地方热点舆情进行研判点评。希望此举能提高党和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以新的理念、思维处置、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7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从河南灵宝市王帅案到湖北巴东县邓玉娇案,从四川成都市“6·5”公交车燃烧事件到浙江杭州市飙车案,从相关专家的分析不难看出,有些政府部门多是在事件成为网上舆情热点时,才“千呼万唤始出来”,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良好时机。

  由于中国社会目前处于深刻的转型期和利益调整期,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多元化,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造成民众的浮躁化,进而引起民众情绪化的淤积。又由于社会代偿机制的不健全,网民能够宣泄情绪和不满的渠道和场地有限,因此,在目前的政治考量和社会稳压的前提下,一定数量的情绪宣泄通道和场地是必要的,这也是一个相对健全的社会所必需的。毕竟,网络虚拟社会的发泄性代偿,总比现实社会的影响要弱得多。

  但从目前很多舆情热点的干涉主体来看,由于本身的素质和公关意识不够,造成舆情事件到来时多少显得慌乱和不知所措,有时候往往造成事与愿违,甚至火上浇油的后果。网民的呼声和要求与基层政府组织的思想和不作为的张力,必须要求更高级别的回应,才能推动事件本身的解决。从以上事件的干涉行为分析来看,舆情热点的主动干涉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取得的效果都是积极的,因此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切忌使用鸵鸟政策,以不回应拖延时间或者不屑于回应来应对网络舆情的口诛笔伐,应该以一种积极、豁达的主动心态来应对,积极作为比不作为肯定是有效果的。

  一般而言,对于网络舆情热点,从政府行为主体的初次干涉到议题的真正完全消亡有一个过程,至少在两周时间,这是议题发展、扩散、消弭的规律所决定的,更是干涉行为本身的效果所决定的。在危机公关和议题管理的过程中,不可奢望“一招定乾坤”,必须打出一套组合拳,切实让网民感受到自己的言论和呼声受到了重视。因此,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其实是政府行政在应激状态的集中表现,是对政府行政综合能力最好的检查和考验。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