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都天文教育 和日全食一样稀罕

  成都七中学生黄骄阳近日带着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回到了成都。对成都人来说,这已不是什么稀奇事。至今为止,成都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诸多国际奥赛中已获奖无数。相比之下,成都学生在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中的表现只能以“惨淡”二字来形容。

  “据我所知,成都学生还没有在国际天文奥赛中拿过奖牌,最好的成绩也只是冲进了全国决赛。”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老师谭妍说。

  成都学生为什么会缺席国际“天奥”?成都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川大附中老师肖本朴认为,高考这根指挥棒给数奥、物奥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让“天奥”这类和高考不大沾边的竞赛备受冷落。

  高考不考 学生不学校方不教

  数学、化学、物理、生物、信息技术,这是成都人最熟知的5大学科竞赛。“很少有人知道,国际上所熟知的是7大奥赛。”成都七中地理教师蔡泽勇告诉记者,另外两个是地理奥赛和天文奥赛。

  一年一度的国际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由欧亚天文学会、欧亚天文教师协会等机构创立,限高中生参加。川大附中地理教师王华松告诉记者,“天奥”题很难。以2005年“天奥”预赛题为例,“估计满月所产生的最亮的铱星闪光的大致亮度是多少”。

  “但数奥、物奥的题就不难吗?为什么学生就舍得花时间去学?”王华松的答案是高考。天文竞赛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知识积累和训练,要花如此大的精力在一个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在高考试卷的问题上,“估计学生不乐意、学校不愿意,家长也不得同意。”肖本朴告诉记者,高一时,川大附中报名参加天文竞赛培训的学生约有200人,“到高二就没剩几个了”。

  题难,就更需要专业老师的辅导。但要找一个科班出身的老师并不容易。华中师范大学天体物理研究所老师乔翠兰告诉记者,全国仅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开设有天文本科专业,而这些专业也不是年年招生,一所学校一次也就“出产”五六十人。其中一半的人几乎都会选择继续拿学位,以期留校任教或进专业的天文机构。很少有人愿意去中学。

  “在中小学阶段,天文知识被分成了两块,如太阳地球自转公转这类定义放在了地理版块,它们为什么会转、怎么转,又归到了物理版块。他们届时是教物理呢还是教地理?”乔翠兰说。

  据了解,成都七中有一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专业的老师,学校没有天文课,如今担任物理教学。

  观测设备贵 没几个学校负担得起

  天文奥赛不同于数学、物理等传统奥赛,它兼顾了理论考试和实际观测。肖本朴认为,成都学生成绩不尽如人意,观测能力不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存在一些客观因素。“成都云雾天这么多,观也观不到啥子。”成都七中地理老师蔡泽勇说。作为一名天文观测爱好者,肖本朴则经常到成都的郊区,比如龙泉山上观测天象。“但谁敢半夜三更将一群学生带去山上?出了事谁负责?”

  另外,天文观测对设备的要求也颇高。乔翠兰告诉记者,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修建有天象馆、天文馆供学生观测、实验。要装备天文望远镜和可闭合的天窗。但这些设备价值不菲。据肖本朴介绍,“建一个天象馆,至少要100万左右。”

  记者调查发现,成都设有天文馆、天象馆的中学屈指可数,如成都七中、川大附中、玉林中学、双流棠湖中学等。而如此稀缺的资源,有不少目前陷入了“瘫痪”状态。

  修建于1997年的成都七中天象馆,建起之初,参观者络绎不绝。“最近几年都没有什么人来了。”蔡泽勇说,如今,天象馆一般是在高一新生进校时配合地理课使用。

  成都娃娃 天文热情不持续

  国家天文台客座教授杨震宇和四川大学的一群天文爱好者目前在帮川大附中学生进行天文竞赛培训。杨震宇说,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没意识到,天文对打开眼界、培养认识世界的能力相当有帮助。

  谈到天文知识的普及,杨震宇表示,成都有非常好的基础,“孩子们都很聪明”。但他也指出,成都孩子对天文的热情还没有形成持续性。

  他表示,自己曾和四川省科技馆的负责人谈到,馆内有关天文、宇航等方面的内容显得有些弱。“他们也希望在这些方面再实一些,但觉得基础不是很好。”他说,著名天文学家李竞曾被请到科技馆开讲座,“但来的人不多”。其中固然有宣传不到位的原因,但也反映出成都人对天文不大“感冒”的现实。

  “这次日全食是个很好的契机,将大家对天文的兴趣提了起来。我们正在和金沙博物馆进行联系,希望还原远古时期的天象。”他希望以此形成天文和考古的碰撞,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本报记者 王冕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