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爸爸的“遗产”用不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6日09:27  燕赵晚报

  

爸爸的“遗产”用不完
1959年,作者(右二)与父母(后排站立者)家人合影

  杨子江/文

  先父杨毅志,正定县城人,生于1930年,解放初期参加工作,在贫困、本分、勤劳中走完了年仅56岁的短暂人生。

  贫寒一生的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却永远用不完。

  1950年代,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全家十口人。我们兄妹五张嘴,爷爷卧病在床,姑姑上学,奶奶料理家务。父亲的工资微薄,家人经常连饭都吃不饱。母亲便风雨无阻地到缝纫铺揽点缀扣、锁扣眼的手工活抱回家,和奶奶一直干到深夜,勉强贴补一家人当天的吃喝。

  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从不贪小便宜。

  大妹学龄前时,跟着奶奶上街,捡了两角钱。父亲下班听说后,让大妹把捡的两角钱放回原地。奶奶埋怨说:“放回去,丢钱的人也不知道,还得让别人捡了。”母亲也为奶奶帮腔。父亲坚持道:“捡钱和偷钱都是不劳而获,不能让孩子养成这样的坏习惯。”最后,奶奶被爸爸说服了,跟着大妹把两角钱放回了原地。

  父亲干了一辈子财务工作,一直都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我曾跟父亲到办公室值班,他连废纸篓里的废纸都不让我动。“那是公家的”是父亲的口头语。父亲突然去世后,我和弟弟一起到他单位与领导共同清点了他掌管的账目和保险柜,非常顺利地“分毫不差”。

  爸爸勤奋,心灵手巧、喜欢钻研,靠着他的一双巧手,给家人带来了许多当时的人们很少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

  那个年代,老百姓家吃饭靠墙根、蹲门槛的习惯,是因为座凳少或无。父亲在木匠铺里拣了些废料,借人家的工具钉了些大大小小的板凳,于是,在左邻右舍中,只有我家能幸福地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1960年代,收音机还是稀有之物,父亲在当时的信托公司旧货中挑了一副耳机,又一角八分钱买了个“矿石”(可接收转换近距离的无线电波,外形像二厘米的铅笔头),一台简易收音机制作成功了,我家在四邻和亲友中率先进入了“电子时代”。一段时间以后,我父母的屋里,我爷爷奶奶的小桌上,我姥姥姥爷的茶几上,我的单身宿舍里,妹妹们下乡的村里,到处“普及”着父亲用“三合板钉的”半导体收音机。

  年迈的奶奶瘫痪后,父亲又在缺医少药中学会了针灸,他有幸在工作中结识了一位针灸名师——歌曲《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歌颂的原型之一,他的针灸让聋哑人学会了说话。靠着学来的针灸技术,我奶奶由原来别人喂饭、端屎尿,到可以自己吃饭和到室外如厕了……

  受父亲的熏陶,我婚后在窄小的居室里自行设计了可以推、拉、起、落、折、叠的多功能家具。宽敞了居室、方便了生活,被媒体采访报道,有的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在单位,我曾是技术革新能手;向国家建言了《关于防止汽车坠崖坠桥的设想》;向省城“三年大变样”建言了《自主创新,旱庄变水乡的设想》,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告慰父亲的在天英灵:“爸爸的遗产”,我永远也用不完。■

  (作者为热电三厂退休职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