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丽江30年 越柔软越锋芒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6日09:27  生活新报

  

丽江30年越柔软越锋芒

  柔软丽江,让无数游人迷醉。

  记者 李元涛

  在1978年到1988年这10年里,丽江鲜为人知,在那个写朦胧诗的年代里,丽江几乎被遗忘。

  1988年到1998年,他们羡慕大理能有一部让他们吃了10年的电影《五朵金花》,就在此时,一场地震让丽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丽江申报世界遗产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丽江成功了。

  1998年到2008年,在这个举国欢庆奥运的年份里,“丽江”这个名字几乎和“鸟巢”一样出名,世界各地的游客将丽江塞得满满的。

  这个过程显得有些戏剧化,正因为丽江戏剧化的30年,很多人将这种变化归功于丽江地震的巨大影响,或者归功于官员对丽江的保荐。这些固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我更愿意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个谚语,丽江就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它的过去一直被埋在灰土里,而丽江人用他们的坚持留下了古城这座金矿,然后在时机成熟时掘掉上面的泥土使金子闪闪发光。更可贵的不仅仅是丽江人保护了这座古城,他们还利用这座古城发现了本土灿烂的文明,更用他们的开放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用他们柔软的态度包容尖锐的声音。

  如今的丽江,并不单纯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天空之城”,更是一个散发着古朴美德和包容不同文化的精神家园。

  云南民族博物馆研究员木基元——

  古城是身体

  文化是灵魂

  云信:“丽江现象”变成了“丽江模式”,很多地方在学习丽江,但似乎没有一个地方像丽江这样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木基元:全省全国有众多风景美丽的地方,为什么丽江却越来越火?说明丽江并不仅仅是一个古城,或者一条穿城而过的小河。我注意到很多地方都去丽江取经,都在学习丽江模式,甚至有的变成了直接的照搬,如建“古街”、筑“古道”。如此而为,丽江特有的文化特质没有学到手,反而对原有的城市格局和文化风貌变成了一种新的破坏。

  言归正传,我深信文化才是丽江的灵魂。而许多城市只学到了形式上的东西。

  云信:丽江是怎么创造了文化繁荣的呢?

  木基元:文化繁荣并不是偶然现象,丽江人历来就有尊重文化、崇尚知识的优良传统。同时经过国内外学者数代人的发掘探索,纳西文化正逐渐成为国际学坛的一门显学,东巴文、纳西古乐等本土文化符号变成了一种时尚,更吸引外来文化植根丽江,就像张艺谋导演的大型歌舞剧《印象·丽江》,崔健等人主创的“雪山音乐节”也变成了丽江的文化品牌。

  丽江从名城中找到共性,然后又从共性中找到个性,个性就是有丽江标签的文化符号。

  云信:那丽江入选改革开放30年,我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你觉得什么经验是最值得向其他地区推荐的?

  木基元:开放、包容与不断进步,是丽江的经验,也是各地应该学习运用的“良方”。

  云信:作为走出丽江的丽江人,你怎么看今天的丽江?

  木基元:我怎么看现在的丽江?用一句话来简单的比喻,即是身体与灵魂适时的契合——古城好比是丽江的身体,而文化就是丽江的灵魂,缺一不可。

  艳遇之城

  有人在街角守候爱情

  [1]

  

  

  

丽江30年越柔软越锋芒

  夜色下的丽江大研古城弥漫着爱情。

  雨从白天下到了晚上,深秋的阵阵寒意并没有驱走丽江的热度,红色暧昧的灯光包裹着古城,好像那烧得正旺的火塘。在这个全国性的旅游淡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还是将丽江古城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围绕着这座古城载歌载舞。有人希望听到动听的歌谣;有人希望买到漂亮的衣裳;有人左顾右盼等待艳遇;有人花了大把的钞票只为买一醉……

  这是黄斌第二次来丽江,他说这里美得让人难以置信,但让他第二次来到丽江并不是因为风景。他和网恋女友选择了丽江作为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3年过去了,他们终因各种原因分手。而这里每一条街巷似乎都留着黄斌的美好回忆。

  “为什么分手就不细说了,我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个星期,我住在我们曾经住过的、木府旁的酒店里;去我们曾经去过的酒吧。”黄斌此时已有了几分醉意,看着酒吧外如织的人流,他有些惶惑。

  黄斌的网恋是短暂的。但从第一次到丽江以后,3年来黄斌一直渴望着再到丽江,他通过网络收集了很多与丽江有关的歌曲、小说等等。“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是爱丽江还是爱一个人,可能两者皆有吧。”

  晚上11时30分好像一个分水岭,四方街上的人群散去后,几个舍不得离开的年轻人坐在一堆篝火前弹吉他,黄斌拿出一个不锈钢酒壶,凑在一旁高声唱着,“夜色正阑珊,微微萤光闪闪……”

  凌晨2时,踉跄着走回住处的黄斌,和丽江一起睡去。

  地震之城

  在一次次颠覆中重生

  1996年2月3日傍晚7时14分,丽江发生7.0级地震,丽江古城及周边区域倒塌房屋达20%,309人丧生,3925人重伤。

  “地震确实是个契机,但丽江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必然的,不是因为地震的偶然。”地震过后,全国各地的记者赶赴丽江采访灾情,丽江立即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当时我任县文化局局长,现在的市委书记和自兴任县委书记。他拉着我说,‘走去见记者,告诉他们丽江古城的整体构架没有受到影响,我们不会停止申报世界遗产的步伐。’”前丽江县文化局长黄乃正在回忆地震过后的情景时说。

  其实,早在地震之前黄乃正已经多次赶赴北京,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件已经通过了国内专家组的认可。“会议是在京西宾馆举行的,当时有罗哲文、阮仪山等一批中国最著名的古建筑专家,他们作了尖刻的评论,但一致认为丽江是最适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文化遗产。”

  11年过去了,黄乃正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会议地点,会议中每位代表的发言,专家的评论。因为那时他已经有了把握,丽江一定能成功,他心中暗自狂喜。

  1997年12月3日北京时间凌晨2时,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丽江从此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原先冷清的古城里人也越来越多,许多外地人开始在这里买房子、开酒吧、开餐馆,丽江一天比一天热闹,来的人越来越多,11年后的今天,丽江人收入来源的一大半来自旅游,旅游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一半还要多。

  宽容之城

  落魄艺术家当红歌星都受尊重

  

  

  

丽江30年越柔软越锋芒

  樱花客栈酒吧内,谁都可以来弹唱高歌一曲。

  在丽江这个阳光明媚而人情温软的环境里,文艺工作者总能寻找到创作灵感,音乐人、作家、导演、演员,你在街上或许就能遇到几个只是脸熟或者正当红的名人。“无论你是落魄艺术家,还是当红歌星,在丽江都会受到尊重,我都可以包容他。”张文银副部长说。 于是有了电影《千里走单骑》,有了电视剧《一米阳光》,有了歌曲《丽江的春天》,有了散文集《丽江的柔软时光》……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数十首与丽江有关的原创歌曲,在丽江酒吧里更是有上百首与丽江有关的原创歌曲。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歌曲《红雪莲》都是在丽江完成的创作。10年来,有多少文艺作品因丽江而产生谁也说不清楚,但是丽江也因为这些讲故事的人存在变得更有魅力。

  “如果只是这座古城的话,多看几次也就厌倦了,而文化的繁荣才是丽江旅游常年不衰的法宝。”陆均还在学生时代就曾经在丽江组织过当代艺术展览,尽管自己还是一个学生,作品也不是很成熟,但还是得到了来自当地政府的支持。他说,丽江东巴文化是根基,如今的丽江不仅有东巴文化,还有更多外来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而这些外来文化已经成为丽江本土文化的一个延伸。

  摄影:记者 马宏波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