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跨过鸭绿江重庆四千知识青年走在最前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01:25  华龙网-重庆晚报

  

跨过鸭绿江重庆四千知识青年走在最前面

  本期讲述:徐彦波

  

跨过鸭绿江重庆四千知识青年走在最前面

  中国人民自愿军渡过鸭绿江(资料图片)

  入档理由

  1949年12月8日,川东重镇万县解放。3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贴布告,招收初中至大学文化程度的男女知识青年近4000人应征入伍。

  当年底,这批学员出川,随部队开到黑龙江洮南县学习。1950年8月,朝鲜战争形势突变,他们奉命提前毕业,准备奔赴抗美援朝前线。10月19日,部队提前出国,打响入朝第一战——黄草岭战役。

  重庆电视台《重庆名片》栏目总策划、制片人徐彦波是4000名川东热血子弟中一员。“一张布告、一所大学、一场战争、一生转折。”他以“四个一”总结概括了重庆解放初万县那场鲜为人知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再现了那个特殊时代对人格的特殊升华。

  一张布告

  四千学子投军一所大学从西南转战东北

  四千学子投军

  今年75岁的徐彦波搜集了许多老照片、文件等资料,制作成册,放在案头。“这些是我特殊经历的见证。”他说。

  徐彦波生于1934年,开县人,家庭条件较好。解放时,徐彦波读初二。此前,在重庆大学读书的表哥带他来到重庆城,准备到南开中学读高一。“见一个南开的教授吹着电扇吃西瓜,我下决心努力读书,将来也过这样的日子。”

  1949年12月11日,开县解放后第三天。徐彦波在街上看到一张招生简章,中国人民解放军42军(唐山)军政干校招收青年学生兵,他立即瞒着家人报了名。经笔试、面试和政审,徐彦波被录取,来到万县。

  解放大西南,42军配合二野进军,于12月2日至12日,陆续解放川东各县。42军政治部出具的证明显示,为加强部队建设,提高干部战士文化素质,该军决定在川东地区招收青年学生。时任万县军管委副主任的124师政委丁国钰奉命赴重庆,向二野刘、邓首长汇报请示。邓小平说:“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加强我军建设,好嘛。你们要招收多少人?”当邓小平听到42军决定要招收2000学生兵时,说:“2000太少,翻一番,加一倍。”

  军政干校招生工作随即展开,于是才有了当年12月11日在川东各地张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唐山军政大学招生简章》。唐山军政大学招生消息在广大知识青年中掀起一股踊跃报考军校的巨大热潮。半月内,近5千名大中学生前往万县投考,经过部队招生办口试、笔试和体检,近4千名大中学生被录取。

  如今,万州唐山干校同学会能联系上的同学仍有三四百人。万州三峡中心医院退休干部王家槐也是42军军政干校学员。当初他也是抱着读书找出路的想法,瞒着家人,翻山越岭,徒步从开县铁桥乡老家赶到万县,考上了唐山干校,戎马一生。

  一所大学

  从西南转战东北

  徐彦波被录取后,赶到万县集中。他说,唐山军政干校没有固定校址,分散于民房之中,吃大锅饭,开会、集合都在公园、院坝等空地上进行。

  学校校长由42军副军长赵东寰担任,军宣传部部长刘汉任政治委员。学员被编成5个大队20个中队,其中3个女生中队。欢度新中国第一个元旦后,1950年1月5日至9日,干校学员分批乘轮船东下,过夔门、出三峡,前往宜昌。驻训月余,学员随部队北上,前往黑龙江洮南县(今吉林省洮南市)新校址。

  徐彦波回忆,2月下旬至3月上旬,干校学员先后由宜昌出发,徒步行军到达孝感。途中,按大队、中队保持队形行进,边走边讲故事、谈趣闻、说笑话,互相拉歌,在孝感停留4天,主要是进行乘火车常规教育和物资准备。

  3月9日,从孝感乘铁皮罐车专列北上。徐彦波说,当时大家第一次看到并乘坐火车。不少同学摸着铁轨傻笑着叫喊:“哎呀,就这两条铁棍也能支撑起火车跑?”闷罐火车车厢一节二十多平方米,人挨人睡得满满的,大家冷得直抖,但依然斗志昂扬。

  3月16日,唐山干校到达洮南县,分散居住于民房,集合、出操在院坝,学习、讨论在老百姓炕上。徐彦波说,大家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吃饭时一个班十几个人围在一起,大面盆装上猪肉炖粉条、白菜等东北菜,吃的是高粱米。

  学校遵照抗大办校方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办校宗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社会发展史、中共党史,除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和管理教育外,还种菜等。徐彦波说,这些课程为解放战争后期踏上革命征程的知识青年们,奠定了完整的人生起点。

  一场战争

  亲历黄草岭战役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42军(唐山)军政干校学员奉命提前毕业,准备入朝作战。徐彦波说,国内宣布10月25日我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实际上,42军在1950年10月19日夜,就化装成朝鲜人民军悄悄摸过鸭绿江,成为首批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徐彦波被编在124师371团宣传队当宣传员,进行战地鼓动。

  42军三个师迅速朝战事激烈的黄草岭移动。为避敌机轰炸,部队白天隐蔽,晚上推进。徐彦波说,时值寒冷的冬天,温度零下几十度,部队黑压压往前涌,没说话声,只听雪地上一阵阵“咔嚓、咔嚓”的脚步声,“呼哧、呼哧”的喘气声。部队迅速抢占黄草岭,从朝鲜人民军手中接过阵地。

  黄草岭前面有一座叫烟台峰的大山。因担心敌人可能连夜抢占,42军连夜出发,绕过黄草岭,迅速往烟台峰爬。果然,我军在北山猛爬,敌军在南山猛爬。最后我军先上去,抢占到有利地形,打退敌人。对方多次组织进攻,冲锋四五天,最终都没得逞。

  几天后,美陆战第1师和李承晚军第3师赶到,重新进攻黄草岭、烟台峰防线。我军坚持用炮打冲山部队,敌军只派飞机轰炸。我军将士把棉衣反过来穿,地上白色一片,敌机很难发现雪地人影,乱炸一通。徐彦波说,他们躲在工事里,经常被烟火熏得黢黑。

  徐彦波回忆,我370团2营4连守卫黄草岭南大门。敌军以整营兵力展开集团冲锋,4连阵地五次被突破,五次夺回。到最后,只剩14名战士,所有干部全部牺牲。危急时刻,司号员挺身而出,说:“我就是连长,大家跟我冲。”两天战斗,4连打退敌军20次进攻,毙敌250多人。战后,该连被授予黄草岭守备英雄连称号。

  黄草岭一役是3000余川东子弟入伍首战。42军与敌激战13昼夜,歼敌2700多人,粉碎了美军和李承晚军迂回江界的企图,给美军陆战1师、伪3师和伪首都师以重大杀伤,有力配合西线作战,粉碎了美军叫嚣的“圣诞节要在中国过”的嚣张气焰,黄草岭成为敌军的伤心岭,也成为我志愿军的英雄岭。

  一生转折

  战士终生在战斗

  抗美援朝期间,徐彦波作为宣传员,至今仍能吟诵如“同志们,加油干,前面就是宿营站”、“这个同志真不赖,帮助别人背包走得快”等快板词。2008年,在抗震救灾中,他发扬战地宣传的光荣传统,编写短信,慰问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和新闻记者。

  徐彦波深深地记得,在抗美援朝运动战的八个月里,每天晚上要行军100多里,他和战友们没洗过澡、刷过牙、理过发、刮过胡子,脱了衣服一抖,地上虱子乱爬。因为没有蔬菜吃,很多战士得了夜盲症。因为没有水,大家就一把炒面一把雪和着吃。朝鲜冬天气温达零下40℃,有一次,行军途中,徐彦波到小河沟里破冰舀水喝,不小心掉进河沟,被战友救起,下半身结冰,用石头才把冰块砸碎。

  徐彦波说,敌机低空俯冲轰炸,他连美国飞行员的鹰钩鼻子都看得见。被激怒的战士们把步枪架在被烧光叶子的树上,朝敌机猛扫,结果真把敌机打燃了。后来,这个经验在全军推广,创造了步兵武器打飞机的奇迹。徐彦波还多次到敌人前沿阵地送“慰问袋”。开始,敌人不让进,后来知道拿到“慰问袋”中的“安全通行证”后,即使被俘也可得到优待,徐彦波再去,敌人就当没看见,让他把袋子挂在树梢上。

  为对敌作战,徐彦波还学会了简单的朝鲜话和英语。42军完成第一、二、三、四、五次战役后,部分干校学员回国学习文教业务,然后返回朝鲜前线,在山沟里、树林下、掩体内对干部战士进行文化轮训,开创了“一边打仗,一边学文化”世界军事史上史无前例之举,直到1952年11月胜利回国。

  回国后,徐彦波先后镇守过祖国南大门,后送总参军事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担任解放军重庆通信兵学校教员,参加过西藏平叛等。1963年,徐彦波转业到四川屏山县,工作21年,1984年调至重庆市档案局(馆),1994年退休。退休后,他依然从事宣传工作,一干又是15年,先后策划、推出了中央电视台“重庆制造”节目,重庆电视台《重庆名片》栏目,参与并领导《重庆名片》电视专题片栏目,工作至今。

  认识徐彦波的人都说,老人淡定、从容、豁达,生活有规律,不嗜烟酒,除工作,就是回忆整理报名参军、出三峡、去朝鲜、进西藏的经历,应邀到有关单位讲革命故事和革命传统教育。徐彦波说,他永远记得,在朝鲜,每当战斗结束,他去阵地一个个取出牺牲战友衣服口袋里的基本情况登记表,再将遗体就地掩埋。“那时,我的眼里总是噙着泪水”。

  延伸阅读

  鲜为人知的

  唐山干校和西湖干校

  万州区有两个鲜为人知的社团组织:唐山军政干校校史研究会、西湖部队军政干校校史研究会。解放初,两支部队干校招收学生军,4000余万县青年的命运由此转折,当地老人分别称其唐山干校和西湖干校。

  解放万县除42军外,当时湖北军区独立第一师也取道鄂西,配属作战。川东重镇万县市解放后,独一师也在万县、忠县、梁山、大竹、云阳等地招收了600多名学生,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湖部队军政干校。

  当年这批解放战争后期投身革命的青年,现分布祖国各地,有将军、领导干部、专家、教授、艺术家、工人、农民等。杰出代表如解放军总后勤部某基地指挥部原副司令员李少白少将、著名军旅作家张永枚、著名军事研究员雷鸣等。

  沧海桑田,这批特殊背景下走出来的老战士,始终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各条战线上,倾尽了一生的智慧和力量。

  ■让我们共同回忆解放60年来的辉煌!本栏目诚征参与者、见证者和知情者,一经采用即付稿酬。

  电话:15902331412

  邮箱:zmbz2684@sina.com

  □ 记者 丁香乐 张卫 毕克 文/图

  网络编辑:李平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