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们一直希望做得更好如果再快些,再努力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04:05  华商网-华商报

  2007年的7月中旬,出差到北京,因为时间宽裕,报社领导安排采访刚参加完卡塞尔双年展的艺术家、诗人艾青的儿子艾未未,7月12日,辗转联系到艾未未后,他答应在草场地的家里接受采访,时间定在7月13日下午3时。

  也是在7月12日,《广州日报》的同行吴波约了季羡林先生的学生卞毓方,准备第二天一同去解放军总医院探望季老,并邀我一同前往,机会难得,当时季老将迎来96岁生日。

  这下我可犯了难,两个采访都在7月13日,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和艾未未的家距离几十公里。7月13日上午,我打了十几通电话协调两边的时间,但两边的时间都不好安排,都只能放在下午,探访季老要等他午睡之后,所以定在了下午3点,而艾未未的采访时间在我“力争”之下,安排在了下午1点,希望能在采访完艾未未后,赶到医院看望季老。

  13日上午11点,我前往草场地,但需要换乘三次公交,到草场地之后,还需要再乘出租车才能到艾未未那栋上过很多杂志封面的家里。

  因为堵车,我没能在1点赶到艾未未家,他没等到我,便出发到搜狐去做访谈,电话说40分钟后回来,我只能傻傻地等着,直到下午3点,艾未未才回到住所,我已经等得近乎绝望。

  采访完后,我迅速离开草场地赶回市区,路上联系吴波时,他们已经离开了解放军总医院。他说,季老身体很好,爽快地答应了他的拍照请求……

  如今,季老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在他走后的这段日子,我心中充满了愧疚、遗憾,本来一直计划再次相约,谁知却从此阴阳两隔。

  如果,当时我再早些出发,不是提前两个小时而是4个小时,如果再快些,再努力些,或许能做得更好一些。

  新闻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从事了新闻工作,才知道新闻工作是个苦差事。当初上学的时候,对新 闻工作充满了向往甚至崇拜,从业10多年来,吃尽了新闻工作的苦,也尝到了新闻工作的甜。

  2004年9月27日,四川蓬安县嘉陵江上发生沉船事件,导致66人死亡。在采访过程中,警方封路无法通行,山区只有一条路通往事发地点。无 奈之下,我与同事在大雨中,沿嘉陵江畔,从上午8点多走到下午4点多,才到事故现场。当时我们两人满脚是泥、浑身没有一块干的地方,寒风中,牙齿颤抖发出“咯咯”声。

  当地一位大姐看到我们的惨状,拿来儿子的外套、毛衣,让我们御寒,老百姓的关心让我们看到了新闻职业的神圣和百姓的需要。

  体力上的考验对每一个记者来说是家常便饭,走上百里路,一天吃一顿饭睡几个小时觉,对这个行业里的大多数人来说,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最累的,其实是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与摄影记者魏光敬前往灾区采访,在那里的20多天中,我们无数次落泪,面对坍塌的建筑,孩子的墓地,我后悔看到人世间这样的惨剧,内心的痛苦让一个个新闻从业者经受着比常人更多的痛苦。

  体力的、精神的种种挑战,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但是选择了新闻工作,我们也选择了唯一。

  虽然有时候会抱怨每天有干不完的活,但是,从没有听我们的从业者说,这个职业不快乐。

  梦想捕捉一条河流的方向

  1998年3月1日,生命中永远铭刻的日子。这一天,24岁的我,成了华商报的一名实习记者。当时的华商报正处于创业期。一群优秀的年轻人,原 本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却因为激情和梦想,汇聚到华商报的大旗下,开始了生命中惊心动魄的梦想历险。最终,他们证明了自己原本就属于新闻,属于“时代的记录者”这个光荣的群体。我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2000年,在社会新闻部做了3年记者后,我开始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法律专业和日常的报道结合起来。在部门的帮助下,开设了一个叫“法治专刊”的栏目,这是当时报社第一个具有专业性的新闻栏目,栏目定位为关注法治新闻热点、有制度建设意义的法律事件等,记录中国法治建设的步伐与进程。

  随后几年间,延安“枪下留人”事件、孙志刚事件引发的收容遣送制度废除、黄碟事件引发的公权私权之争、劳教制度的存废等,都被这个栏目所关注、记录。

  我慢慢发现,当带着专业背景,对新闻深入开掘时,所享有的那种乐趣。不满足于简单的新闻再现,而希望寻找到新闻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敏感点,挖掘新闻背后的力量,尽到一名记者对法治进步能起到的作用。

  记者的日子,充实而忙碌。每天奔走的日子,在激情与快乐的碰撞中慢慢流逝。同事们说,我耐得住寂寞。

  如今,作为深度新闻部的首席记者,我希望自己能够静下心来,深入地去关注这个世界,希望用笔捕捉这个时代河流的方向。因为,这个时代所有与民主法治有关的重要命题,也就是我们和这个时代的命运。

  用年轻视角捕捉生活变化

  在华商报西安新闻部,有一个25岁的丫头片子,被同事冠以“闲人马大姐”的称号。该女子顶着这个名号,天天混迹于西安各小区,跟大爷大妈谈天说地拉家常。这个听着有点不靠谱的女子就是我,一名社区记者。

  “这么大点闺女,整天跟 我们腻一起烦不烦啊?”“呦,小姑娘还是记者!”两年来,这是我听到次数最多的话。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停水停电、猫上树、狗逮兔,很多时候,这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就是我的工作内容。可能很多年轻人一听这些词立马会“一个头两个大”,我倒觉得蛮有意思。

  想想原因,可能跟我从小长在老家属院有关。接触久了,你就会发现,社区里绝对的“卧虎藏龙”,那些平日里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大爷大妈、叔叔阿姨中,可藏着不少高人,他们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有时连我这个记者都自叹不如。

  一天,边西街一位老大爷报料,院里长了“加拿大一只黄”,这种植物长哪就会让这块地寸草不生。要说这种植物可是外来户,估计听过这名字的都没几个,可老大爷在院里发现这株疑似植物后,赶紧让孙子上网查图片,比对后发现长得确实像,就赶紧打来电话。

  虽然事后证实那并不是“加拿大一只黄”,我还是由衷地佩服老大爷的观察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谁会多看野草一眼?

  这两年,我练就了不少本事,踩在冒着臭气的垃圾堆上,眉头都不皱一下;采访社区邻里矛盾时,比居委会大妈嘴皮子还利索……正因为年轻,我做起社区新闻来更得心应手。因为我们能用自己年轻的视角,捕捉到大家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发生的变化。“社区闲人马大姐”,脚踩7厘米高跟鞋,跟大爷大妈打成一片的80后记者,您见过几个?嘿嘿,我都觉得自己挺酷。

  娱道也沧桑

  很多人羡慕娱记,其实这个行当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要穿过明星光环,接近娱乐真相,只有靠搞潜伏、打游击,关键时刻披星戴刚刚结束了两次剧组探班,一次是张艺谋《三枪拍案惊奇》,一次是冯小刚《唐山大地震》。

  先说张艺谋拍《三枪拍案惊奇》。周遭50里封山,专人把守,想要拍到外景地,地面进攻简直是痴人说梦。为了全国第一家拍到《三枪拍案惊奇》外景照片,搞得记者一度想租滑翔机。得知在这样的荒山野岭,凌晨零时到5时无人看守的消息后,我与摄影记者选择了深夜“偷袭”。凌晨3点,为了不惊动景区门口工作人员,出租车停靠在千米之外的隐蔽处,然后徒步进山。

  甘肃张掖丹霞丘陵本身就是一个诡异的地方,山上寸草不生,野风呜呜地吹着,月光下周遭的乱坟头,更让人发毛。

  我们沿沟壑前行十余里,一口气爬上一个山头,用望远镜寻找目标,但转了几个山头都没有发现目标。一小时后,天色渐渐发亮,只好沿有马粪痕迹的山路挺进并准备伺机撤退。绕过一道弯,突然眼前冒出一间青砖瓦房。迅速拍完并兴奋时,突然听到背后有摩托车的声音,显然剧组先头部队已到,此时的记者立即跑进旁边山谷。

  接下来,开始在山间攀爬,雨水冲刷的沟壑,有的深达2米。我们把外套拧成绳子,先把摄影记者推上去,再让他用绳子把我拉上去,两个小时后,我们的手掌火辣辣的痛,身上多处被划伤……

  探冯小刚《唐山大地震》的班也让人印象深刻。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桑拿天又潮又热,且蚊虫猖獗,此次探班提前看地形,躲过“监守”人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钻进树林。正摆好姿势,一条灰蛇从脚下爬过,吓得我汗毛直竖。

  两小时呆下来,“陈道明扇陆毅耳光”的文图现场是完成了,但差不多人也虚脱了,腿上还多了一圈红疙瘩,似乎是蚊虫在替剧组报复我。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