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港内地人跃跃欲返北上找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04:10  南方都市报

  核心提示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曾几何时,“到香港工作”更像是很多内地人美好的梦境。一旦成为现实,就像披上一层荣耀的光环,虚荣心得到满足。

  赴香港,很容易联想起偷渡客。上世纪70年代初“期货教父”刘梦熊历经6天6夜的长途跋涉,游泳9个多小时偷渡到香港的传奇让人津津乐道。早年的深圳更是有全村的人集体出动偷渡到香港的“壮举”。

  如今,“回流”成为一种新的趋势。金融风暴对香港经济的影响,香港与内地合作进一步深入,以及内地经济持续蓬勃发展……诸多因素让相当一部分在港工作的内地人,开始“回流”深圳、广州、上海等城市。也不乏主动选择内地就业的香港本地人。

  我们相信,这种“回流”人士的数量还不会影响到香港的竞争力,人才的运动也不可能只是单方面的流出,还会有更多的人才流入补充。但从更长远来看,这种“回流”趋势的确是一种全新的现象,即从过去更多的人愿意主动积极地赴香港工作,可能今后香港与内地城市的人才流通会更平等。这种平等,包括数量上的平等,也包含心理上的平等。

  深港两地的融合已经走在前列。但不妄揣测,这种人才的互融共通,将意味着更大的合作空间。

  从这个层面上 ,“回流”,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好现象!

  近几个月,在香港工作的内地人小胡,下班后多了一项必修课:登录内地各大招聘网站,密切关注心仪公司的招聘信息。“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北上!”

  小胡的境况折射着一种微妙的变化:过去,内地人视“到香港工作”为一种莫大的资本与荣耀;现在却犹豫、盘算着“回流”。“回流”的背后则是香港持续恶化的经济和屡创新低的就业率。

  曾几何时,内地人千方百计寻求机会,赴香港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初,如今的“期货教父”刘梦熊历经6天6夜的长途跋涉,游泳9个多小时偷渡到香港,创造了“一条泳裤闯香江”的神奇故事;到近几年一些内地人热衷规划着如何通过港府的“优才计划”,直接到香港创业,香港是很多内地人梦想的乐土。

  但是,如今香港正遭遇金融海啸的重创。今年1至3月份,香港G D P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8%,降幅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2.6%,也创下1998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年降幅。考虑到出口大幅下滑、私人消费疲软、就业市场低迷和甲型H 1N 1流感暴发等因素,连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也表示,全球经济恶化的程度比港府之前预计的更为严重,预期G D P的下调幅度很大。

  此时,内地的经济形势蒸蒸日上。于是,一些人心中的乐土天平开始倾斜。

  香港中原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周绮萍对这一变化感同身受。她表示,近期,在香港工作的部分内地人确实出现“打道回府”的迹象,特别集中在金融和银行业领域,她也接触了一些个案。“因为香港是外向型经济,受外汇影响较大,这两种行业尤为明显。”

  那么,到底是哪部分内地人打算放弃留在香港?记者调查发现,最受波动的是两类群体:高不成低不就的中产阶级;仍怀抱香港梦,但被现实逼迫的离港者。

  失去竞争优势

  香港工作光环褪色

  转眼间,小胡在香港工作两年了。两年前,为了一种“光环”和“优越感”,他对香港心驰神往。凭着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大学、并在内地某赫赫有名的大公司拥有3年工作经验,他在香港一家港资公司谋得了一份会计工作。那时,整间公司就他一个内地人。

  两年后,小胡已跳槽到香港另一家大型企业,周围的内地同事也骤然增多了。但是,他的心态从最初的“珍惜”变至如今的“观望”。他和很多内地同事已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机会主义者”。现在,小胡每天都要浏览内地的人力资源网站,他兴奋地告诉记者,7月以来,内地的人才招聘市场开始“转晴”,连沉寂半年的中兴通讯也开始招人了!

  小胡认为香港的“优越性”、“光环”正逐渐褪色。前不久,一家港资公司给他送来了“橄榄枝”:“包括双薪和花红,年薪约40万。”“这个开价让我提不起兴趣,没有吸引力。”全面考察后,小胡得出了结论:香港的工资水平相对内地一线城市来说,已没有了绝对的竞争优势。

  至于部分内地人梦想的“居港权”,小胡则更不以为然。“为了‘居港权’留在香港工作,那简直是在跑一场战战兢兢的马拉松。”“7年里,你要小心翼翼地工作,不能被解雇或找不到下家。一旦有突发状况,7年将戛然而止,前功尽弃。为了居港权,错过在内地宝贵的就业机会,这样做值得吗?”

  遭老板扣工时

  内地员工叹福利不好

  相比小胡的“观望”,小晴的“义无反顾”让亲友们觉得她“太鲁莽”。

  两个月前,香港新界某公司老板邀请小晴赴香港工作,她欣然接受。香港老板开出的“包吃包住”、15000多元月工资,让她有希望在深圳买一套房子。

  经过一个多月的等待,小晴终于拿到了工作签证,办好了临时身份证。她和老板签了份每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6天的合同。

  初到香港时,小晴赞叹香港老板的细心周到。三室一厅的房子,两人一间。老板甚至为内地来的员工准备好了洗发水,牙膏,只要你带着个人衣物来就能开工了。

  工作半个月后,小晴拿到了第一笔工资。她看着薄薄的一叠港币,傻眼了!“怎么还没我在深圳工作拿的钱多?”她仔细一算,老板扣了她的工时。一气之下,小晴决然辞职了。

  回到深圳,她立即奔赴股市。7月8日下午,在证券交易市场,她自我解嘲地感慨,“我在股市守一下午,炒股赚的钱都比我在香港打工赚得多!”

  小晴遭遇的“扣工时”事件,小胡也有感慨,“香港人很精明。”保险问题也让一些内地人头疼,除了港府规定的强积金,除非你事先和老板有特别的约定,老板是不会主动帮你在内地买社保的。

  生活成本高

  考虑是否回内地

  “天啦,香港的生活成本又比去年升了一个名次,排世界第五!我是不是该回广州了?”这是阿升最近的Q Q签名。她在香港一家小型物流公司做非洲货代。今年经济不景气,生意越来越难做。此外,高昂的生活成本让阿升“有点撑不下去了”。

  在香港人流复杂的油麻地,阿升和一内地来港读研的女孩合租了一间只有六七平米的单间,上下铺。三室一厅的房子,住着4个内地人。另一间空着的房子,是三间卧室中的最大间,却迟迟未能租出。于是,房东干脆用来当“家庭旅馆”,专门接待有时来香港旅游、购物的内地人。

  阿升苦笑,与其说是租房,不如说是租床位。只有这样,才能节省开销。她在香港的日子过得很紧巴。早餐自己熬粥,中餐只吃十几元的快餐(香港的快餐平均每份20多元,很一般),或从内地带点香肠、咸鸭蛋,和米饭一起蒸,或忽略;下午就吃一包饼干随便打发。每次回广州,她都要买足够的零食、水果带回香港。必须如此节衣缩食,每月才能勉强存点钱,不至于当“月光族”。

  此外,阿升早已厌倦房子里时不时会出现陌生人的日子;恐惧着因为没有生意,独自坐在狭小的办公室里,没任何人倾诉的日子。她考虑:是不是要回内地?

  听了小晴和阿升的故事,小胡自问道:一份年收入近40万的工作向我“招手”,我是不是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但他立马又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并给记者算了笔账,为了离上班的地点近,他想在湾仔租一套40平米的单身公寓,月租要8000多元;一个月吃饭花销4000元(白领聚居区平均每顿40多元,有时可能要打打牙祭)。此外,他已在深圳安家,还要承担这边的养家费。“我为什么不能砍去一半的开支呢?”

  思路有差距

  难融入香港社会

  “孤独”依然是萦绕于小胡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绪。他和很多内地同事在蛇口安家了。每星期,他们必定回深圳。

  “像我这种居无定所的,每星期也要回广州。”阿升吐露心声,她无法在香港持续呆一段时间。每星期,她必定跑回广州,找大学同学相聚。

  “我们在香港没有朋友,很难融入香港社会。”每天午餐时间,小胡所在公司的饭堂可谓泾渭分明,内地人、香港人各坐各的约定俗成的地盘。此外,香港本地人有时也会抱团欺生。

  这条“分界线”还隐藏于内地人和香港人的工作习惯中。小胡觉得两地人的沟通方式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香港人的做事思路是“各做各的事,分得很清楚。”“他们只会把自己手头的事做好,不做长远打算,没有动力推动整个业务的流程。”

  针对此现象,著名经济学家朗咸平也有同感。他表示,香港的学生一般没有大的理念,甚至30%的香港学生不知道国家领导人是谁,他们不关心,但他们做事很努力,教他们做些材料,他们是非常非常积极的。

  就业环境变差

  被迫夭折的“香港梦”

  香港浸会大学2008级国际新闻专业研究生何姗曾是个坚定的“留港主义者”。这个东北女孩已习惯了香港的生活,深刻体会了香港的法制,并很快学会了广东话。

  何姗认为,自己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名校读新闻专业本科,研究生又是学国际新闻专业,无论如何也希望不要“浪费了专业”。但是,今年香港各大媒体不但不招人,反倒掀起了“裁员潮”,实习的机会也寥寥无几。何姗被分到了某社工组织实习,帮忙制作内部刊物,一个月象征性地给2000元。

  现在,实习单位都是老师们凭着个人关系帮忙找的,能有实习机会就是求之不得。她说,班上一些同学在香港很有名气的几家报社及路透社当“零工”(不给任何实习报酬)。更让人难以释怀的是,她的一个同学到香港某报实习,报社不给内地学生任何酬劳,倒是发给香港本地学生实习工资,干的活也比内地生少。

  于是,何姗的坚定信念近来也动摇了。她说,现在香港最好找的工作就是推销保险。她向记者打听,进内地的媒体工作是不是也那么难?

  何姗的迷茫反映了如今在香港的部分内地人的集体困惑。数月来,香港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港府统计处近日公布了最新劳动人口统计数字,今年3月至5月的失业率为5.3%,与2月至4月相同,是自去年9月金融海啸爆发后,连升8个月以来首次喘定。

  至于今年3月至5月,就业不足率则由2.2%微升至2.3%。

  事实上,记者试图联系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位已在香港工作4年多了,租着每月5000元的房子,今年年初却被公司请吃“肥鸡餐”(裁员)。他拒绝接受采访,原因很简单,“这种丢面子的事情,不好意思讲。”

  中基层走 高层仍坚挺

  专家认为内地人出现回流不会对香港人才结构造成影响

  数月来,香港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港府统计处近日公布了最新劳动人口统计数字,今年3月至5月的失业率为5.3%,与2月至4月相同,是自去年9月金融海啸爆发后,连升8个月以来首次喘定。至于今年3月至5月,就业不足率则由2.2%微升至2.3%。

  香港人才交流中心、香港文职及专业人员总会曾联合发布了一份《香港本地大学生前往内地工作意向问卷调查报告》。调查显示,逾六成香港大学生考虑前来内地工作。金融业是香港大学生来内地工作时的首选职业。上海是中国的商业及金融中心,一半以上的香港大学生认为上海是最心仪的工作地。

  内地人出现回流,对香港的人才结构会不会造成影响?香港中原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周绮萍持否定态度。她说,现在香港的经济形势不好,处于人才过剩的状态;且香港的人才流动性很大,等经济好转,她有信心优秀人才定会再次汇聚香港。

  其实,香港经济不景气,香港人也会“顺势”主动北上寻找工作机会。但是,周绮萍强调,去内地工作,对于很多香港人来说依然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从以下现象中可窥见一斑。2003年非典时期,香港经济萎靡不振,那时,调查显示有一部分香港人打算赴内地工作;但是2004年经济复苏到2008年初,就少有香港人愿意北上了。“他们的意向还是和经济形势紧密挂钩。”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想打道回府的内地人多集中于公司的中层或基层。那些已在香港呆了5年以上,并已升至公司主管、高层位置的内地人,他们并没萌芽此想法。魏民早年通过“专才计划”来香港发展,现已在石油贸易和供应领域做得如鱼得水,如今,香港机场1/3的航空燃油供给都出自他所在的公司;除此之外,他的公司还拥

  有20%的香港其他油品的市场份额。当记者询问他是否想回内地发展,周围的内地同事有没有动摇过留港的信念时,魏民平静地表示,他越来越觉得香港是最适合华人生活的地方了。

  周绮萍分析,一般大公司的做法是“高层减薪或冻薪,中层走人。”高层是决策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公司中层面临的压力最大,他们的位置最岌岌可危,这样的人才战略让中产阶级也处在“时刻准备着”找下家公司的状态。

  ■ 应对

  回流前要做好心理准备

  有意回流者需重新累积人脉、更新市场理念

  小胡的回流意欲遭来亲朋的反对,“你回内地,一切要从零开始!你能承受吗?”

  现在,小胡的压力主要来自“人脉缺失”。他已在香港工作两年多,从事的职业是会计,大部分时间“埋头苦干”,和内地渐渐少了联系。如果重回内地,如何从零开始,重新累积人脉?“内地毕竟是一个讲究人脉的地方。”

  小晴潇洒地辞掉了在香港的工作,重回深圳,又要开始重新租房子、重头找工作;何姗的留港期限已过了差不多一半(港府规定:香港高校的内地毕业生可以留港一年),她又续租了一个月的寝室。

  “回流”前,他们要做好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周绮萍建议,打算或已“回流”的内地人需要积极联系以前积攒的人际网络,还要即时更新市场理念,打听好内地的工资水平,仔细研究自己到底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一般情况下,有在香港或国外工作经验的人,回内地后会选择进入外资企业或内地的民营企业工作,这些公司更愿意吸纳海外人才。“回流”的人的优势是“镀金”,了解了外面的做事规则,就像小胡所说的,香港人和内地人工作的思维有时是不一样的;但是,也要避免回到内地后,反而不适应了内地的工作规则和节奏。总之,有改变是好事,但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 调查

  逾六成香港大学生愿来内地揾工

  认为赴内地工作有助事业发展

  今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10年了。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表示,随着内地经济腾飞,就业机会增加、薪酬待遇提升较快,近年有约20%的港大内地毕业生选择回内地工作。特别是今年,香港经济不景气,本地大学毕业生起薪降至8000至9000港元,这和不少回内地大城市就业的毕业生薪酬待遇十分接近。

  数月前,香港人才交流中心、香港文职及专业人员总会联合发布了一份《香港本地大学生前往内地工作意向问卷调查报告》。调查显示,逾六成香港大学生考虑前来内地工作。金融业是香港大学生来内地工作时的首选职业。上海是中国的商业及金融中心,一半以上的香港大学生认为上海是最心仪的工作地。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适逢经济危机“在香港难找工作”,被迫来内地谋生。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想到内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有助事业发展”、“觉得北上工作是大趋势”及“增长见识”。

  香港人才交流中心总干事孙澎告诉记者,现在,香港大学生赴内地实习的机会还是太少了。每年,香港只有两间机构提供100—120个到内地实习的名额,且竞争非常激烈,通常是20多人争夺一个实习名额。

  以小胡在香港的工作经验,他也认为年轻人刚毕业就在香港工作并不是件好事。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本土公司大多是管理型的,对于毕业生,要求他们做的也只是流程、事物性的工作,其真正的实体公司还是在内地,如果想学到扎实的业务,内地的公司更锻炼人。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香港高校内地毕业生、香港人愿意尝试来内地一展身手。周绮萍表示,现在香港本土的港资或外资公司招聘香港人时,也希望他们有在内地工作的经验,熟悉内地市场。此外,一些内地人当初选择来香港工作,他们希望“在港工作经历”能增加简历的含金量和无形价值,其最终目的还是想等有朝一日返回内地谋求更好的工作。

  04-05版

  采写:头条记者 黎媛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