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归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09:20  长江日报

  今秋起,我省高一新生全部使用新课改教材。其中,语文新教材在篇目上出现了不少新变化。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戴望舒的《雨巷》、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等作品选入,鲁迅作品明显减少,外国作品《项链》、《欧也妮·葛朗台》等也从新教材中消失。

  每一次课改和教材篇目增删,都会引来全社会的关注。这不仅因为它对庞大的教学群体起到某种“指挥棒”的作用,也因为教材是国家教育的载体,教育理念和方向的反映,人们可以从中读出许多教材之外的丰富信息。与物理、化学等实证类科目相比,语文、历史等人文类科目得到的关注尤多,比如上海历史教材、北京语文教材都曾引起社会热议和争论,这次的湖北语文新教材估计也不会例外。

  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引起各种人群的不同反应,一些观点还可能会针锋相对。我们认为,社会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新生事物,也需要有足够的胸怀去应对各种是是非非的争议。这是我们对待语文新教材应有的态度。

  概而言之,这次湖北语文教材的篇目新变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其一,作品的遴选受到的政治因素影响比过去有所减少。比如梁实秋,他的文学水准是能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但因为人物在政治上存在争议,过去一直被语文教材所“忽视”,这次是梁实秋作品首次选进中学教材。武汉许多老师对此均表示了“惊喜”和认同。

  其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首次进入必修教材,这表明爱情主题的作品开始获得某种“祛魅”,逐渐为教育体制所认可,无需过分避讳,人类所固有的情感和性情渐渐能得到更为正常和舒展地表现。诚如武汉二中高级教师余天泽先生所言,这首诗的入选,“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什么是人性和真情”。

  这是一种值得珍视的篇目选择趋势。在大的方面说,它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整个社会的观念进步是同步的。在过去一些年代,语文教育过多地受到文本之外的因素影响,比如政治,比如人为设置的各种忌讳等等。如今,这种观念得到更新,社会逐渐达成共识,审美与政治、文学语言与政治语言、心灵涵养与现实需要并不能混为一谈,视为一体。

  与《古文观止》这类文学选本一样,语文教材也是一种作品选本。它不可能不受到选择者的旨趣和阅读范围的影响,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也不可能不体现国家的意志。每个国家的语文教育,同一国家的语文教育之变迁,都会有国家意志体现其中。但是,语文教育以及任何科目的教育,都自有其内在规律和目的,国家意志不应完全遮盖、取消或替代这一目的。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教育,它是人们借此可以表达、可以书写的工具。然而,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可以把话说得很周全、很生动,不会存在交流的障碍。因此,工具性,是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但并非全部。

  在语文学习,研读作品,接受熏陶当中,我们也在学习如何审美、如何思考,并被作家作品内蕴的价值观、审美观,被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心灵的自由舒展程度所影响和塑造。这些是比会读会写的工具性、比划分自然段和归纳中心思想更重要也更根本的语文教育目的,这也是人之成为人而不是工具的分野所在。

  以语文教材一斑窥之,湖北新课改应该说有一个良好的开头,我们希望以后的教学中能坚持这些新内容、新理念,不要让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变得模糊。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