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之《回忆录》
老所长刘茂桂说:你们赶上了好时候
作者:丰台分局南苑派出所民警 崔红清
2009年2月18日是我局成立60周年纪念日。我所在的丰台分局南苑镇派出所,也走过了近60年的风风雨雨。为追溯历史,我通过查阅档案资料了解到:1948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苑镇,由中共冀中十分区直接管辖,当时这里叫南苑市,下设了南苑市公安局。1949年1月南苑市划归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东南分会管辖,南苑市公安局便改名为南苑特等派出所。1949年6月由南郊分局建立南苑分驻所,下设了东长街、南苑镇两个派出所。也就是说,那时候南苑镇派出所已经成立了。 1950年5月25日 上级撤销分驻所,南苑镇派出所改为南郊分局第十二派出所;1953年1月撤销派出所系列名称,改名为南苑镇派出所;1954年5月5日,撤销南苑镇派出所,分建了南苑镇东、镇西派出所;1956年1月23日,南苑镇东、镇西两个派出所合并,恢复南苑镇派出所;1958年6月1日划归丰台分局。所址最初在南苑镇四维街常家大院,后迁移多次,1989年10月迁到现在的南苑北里四区9号。
为了更多地了解派出所曾经的工作情况,我找到了派出所第四任所长刘茂桂,老人1949年9月参加公安工作,就在南郊分局即南苑镇派出所前身当民警,1966年3月被任命为南苑镇派出所所长,今年已经77岁了。老所长听说要写南苑镇派出所的历史,没有用车去接,便自行来到了派出所。
说起当年的公安工作,老所长侃侃而谈,思路敏捷。“当时的派出所有18个人,就是最大的派出所了。民警每人发1个‘三八’大盖儿、50发子弹,那时也没有铁皮柜,睡觉的时候枪就挂在床头。所长、干事发的是小枪,全是杂牌的,如王八盒子、左轮手枪。那时候我们每人就一套单衣,甚至有的还拣的是国民党军队的衣服;冬天民警就发一个棉袄,几年也是它,都像‘油耗子’;民警的服装也有区分,治安警的领章上带个‘治’字,户籍警的领章上带个‘户’字。”
在队伍的管理上,老所长介绍道,1958年之前,派出所没有专职的干部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只有一个副所长分管,到60年代逐渐设了指导员。派出所是住勤制,也就是说吃饭、睡觉都在派出所,按照周总理的要求“准军事化”管理。工作是“三个单元一拐弯”,三个单元就是上午、下午、前夜;一拐弯就是后夜了。
老所长说:那时候不分天冷天热,即便遇上恶劣天气,一到晚上治安警都要步行带枪巡逻,巡一圈就到天亮,倒不是规定时间长,而是这片儿确实大啊!记得五六十年代,民兵看高压线,民警也必须去检查,来保证北京的供电。
那时,民警担负的重要任务就是庆祝大会的警卫,五一、十一的保卫。上级部门要求“民警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领导干部更要熟知辖区的情况,各类人员得清楚,分局一问就得说出名字来。有一次分局来电话,问一个值班所长“团河路口在哪里”,那个副所长竟然没有答上来,结果没两天就被撤了职。事后,南苑镇派出所就首先从领导干部抓起,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对民警的学习也重视了。后来,南苑镇派出所成了分局培养干部的摇篮,现在好几个分局局长都是从这里出去的。
关于户籍管理,老所长回忆说:部队进入南苑后,由于国民党撤退时没有留下任何户籍资料,加之人员混杂,国民党军队的一些骨干分子和军政警宪人员还流散在社会上,特别是还持有一批枪支弹药,严重影响社会安定。“1950年初,当时我们的任务就是组织几名旧警察和公安一起逐户清查登记户口,搞清户口底数。每天除睡几个小时觉和吃饭外,所有时间都在工作,有时夜间来了任务就连夜干。当时在南苑镇首先进行了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经过发动群众建立了东新华街、车店街、四维街、东长安街、西长街、新开路、红房子7个村、街政权。每个地儿都设有村(街)长、农会主任、妇会主任和治安员各一人。经过清查,当时南苑镇大约有两千多户、一万余人,同时查出伪军政警宪党特人员一千一百余人。为了便于管理,民警们抬着白石灰桶,绕着南苑镇四周,在墙上刷标语‘户口户口人人必有’,动员老百姓到公安派出所来登记户口。”
老所长介绍说,1957年4月,在南苑镇流传着这么一个迷信传说:大兴县的高米店等村的废井里有“圣水”能治百病。一时间,南苑地区上千名群众不分白天黑夜挑着水桶去搞水。派出所对“圣水”谣言进行了调查,发现两名巫婆、一名神汉有传谣行为,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破除迷信活动,分局对他们进行了拘留处理。同时,派出所配合乡、社干部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劝阻工作,使“圣水”的谣言基本平息。
如今坐在宽敞明亮、设备先进的派出所里,老所长刘茂桂感慨万千:“今非昔比,你们赶上了好时候!现在民警的工作条件和面临的大好形势、治安特点都与我们那时候不可同日而语。南苑镇派出所有着光荣传统,一代代民警忠于职守、勇于创新,我相信你们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扬成绩,以不变的忠诚,维护辖区社会治安和谐稳定,服务百姓的安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