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市文化发展概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02:34  长江日报

  全市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

  投诉举报电话

  关于开展全市文化系统政风行风

  建设问卷调查的公告

  为更好地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 ,武汉市文化局将于7月29日、30日、31日面向全市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活动地点设在武汉图书馆、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武汉博物馆、武汉市革命博物馆、武汉影城。欢迎广大市民参与问卷调查活动,为文化系统加强行风政风建设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

  武汉市文化局民主评议

  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O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市文化局:82822915江岸区文体局:82816231江汉区文体局:85794324

  硚口区文体局:85855466 汉阳区文体局:84468493青山区文体局:68860602

  武昌区文体局:88072800 洪山区文体局:87374015-801 东西湖区文体局:83891230

  蔡甸区文体局:84942951 江夏区文体局:87953939汉南区文体局:84851609

  黄陂区文体局:61007569 新洲区文体局:89351666武汉经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84891514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文化卫生局:67880083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文化教育局:86779112

  武汉市文化局政风行风建设公开承诺

  践行科学发展观 树立文化行业新风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武汉市文化局主要职责

  武汉市文化局是武汉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主管全市文化艺术和文物事业。武汉市文化局同时挂武汉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艺术和文物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和法规,研究拟订全市文化艺术和文物工作法 律、规章及政策,并负责组织实施。

  2、研究拟订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指导文化体制改革。

  3、研究拟订全市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文化产业发展;负责全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4、管理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研究、指导文学艺术创作与生产,扶植代表性、示范性、实验性文化艺术品种,推动各门类艺术的发展;归口管理全市性重大文化活动。

  5、管理全市社会文化事业,研究拟订全市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全市性重大社会文化活动, 指导各类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6、管理全市图书馆事业,指导图书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组织推动图书馆标准化、现代化建设。

  7、研究拟订并实施全市文化艺术教育和文化系统职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组织文化艺术科技的研究、应用和开发,推广文化艺术科研成果。

  8、管理全市文物事业,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机制。

  9、负责组织编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地方性法规,会同有关部门审定全市需要列入特别保护范围的对象,协调处理保护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0、归口管理全市文化市场,拟订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划,研究文化市场发展态势,指导文化、文物市场稽查工作。

  11、管理全市对外文化交流联络工作,拟订并实施对外文化交流规划,指导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12、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1、大力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009年重点抓好国庆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

  2、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我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认真做好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重点文物保护工作,市直博物馆(纪念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4、努力活跃演出市场,重点推出大型楚文化神幻杂技秀《梦幻九歌》;

  5、加大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力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积极建立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

  6、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重点做好与武汉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

  7、继续加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做好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相关工作的前期筹备工作;

  8、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遵守廉洁自律规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商文化和楚文化 ,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下,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期。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了全面发展、整体向上的良好态势。

  专业艺术呈现新的繁荣

  (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 10 余个艺术品种。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 “一团一戏”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 2002 年以来,每年新创作剧(节)目 10 余台,获国际级奖 10 余项,国家级奖 70 余项。其中,舞剧《筑城记》获得文华大奖;京剧《三寸金莲》、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楚剧《三月茶香》等获得文化部文华剧目奖;舞剧《筑城记》、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二)涌现了一批艺术人才。我市现拥有副高以上专业艺术骨干 256 人,著名艺术家 40 人。其中,于盛乐、张家昭、邓敏、胡和颜、邱玲、冷佳华、强音、刘薇等 8 人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同时还涌现了一批文艺新秀。

  (三)演出市场繁荣有序。市直 8 个文艺院团每年演出 1800 多场。配合党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每年举办 10 多场公益性主题性大型演出活动。武汉杂技团大型杂技晚会《英雄天地间》演出超过 800 场,其中在欧洲演出 420 场,观众 30 多万人,收入超过 1500 万元。“双休(假日)天天演”、“月末音乐会”、文化下乡、暑期未成年人艺术鉴赏月等文化品牌活动效益明显。

  社会文化取得新的成绩

  (一)群众文艺创作成绩斐然,群文品牌活动特色浓郁。目前,全市有近 50 多支社会艺术团队,有 2000 多支社区文艺队伍。武汉邮政艺术团、武汉文农农民艺术团、电信艺术团连续多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直播节目。武钢文工团、邮政艺术团、星海合唱团等多次赴海外、境外演出,老年合唱团、少儿合唱团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2002 以来,我市有 50 多项(次)群众文化作品获文化部“群星奖”及全国其他重要奖项。新春舞龙大赛、“武汉之夏”、“金秋农村文艺调演”、高校文艺调演、军营文艺调演以及各区的品牌文化活动,四季不断;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影响广泛。

  (二)基层文化面貌显著改善。我市有青山、江汉、硚口、江岸、洪山等 5 个全国文化先进区,武昌、蔡甸、新洲等 3 个省级文化先进区;有 118 个市级文化先进街乡镇。武汉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和江汉、东西湖、洪山、青山、硚口、江夏区图书馆等 8 个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市群艺馆和江汉、江岸、硚口、青山区文化馆等 5 个馆为国家一级文化(艺术)馆。百步亭花园社区、常青花园社区和南湖中央花园社区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三)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我市已形成了以市群艺馆为龙头、区文化馆为支撑、乡镇(社区)文化站为基础的群众文化网络;形成了以市直图书馆为龙头、区图书馆为支撑、乡镇(社区)图书室为基础的图书服务网络;以市电影公司为龙头,区、乡和农民文化经营户为基础的电影放映服务体系。全市现有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 17 座,其中省市级馆 3 座,藏书 672.35 万册。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成了每个行政村每年放映12场电影的目标。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了流动图书服务工程,各区均配有流动的图书馆。目前有 70% 以上社区建有文化室, 80% 以上社区建有千册图书室。

  文物保护和名城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一)代表武汉城市个性魅力和历史文化渊源的重大文物保护和名城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并初见成效。主要有:盘龙城商代遗址保护工程、武昌辛亥首义园建设工程、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中山舰文化旅游区建设工程、月湖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工程、龟山历史风貌区建设工程、汉阳旧城风貌区改造工程、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暨农讲所片晚清风貌区改造工程等。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 100 家经典景区,盘龙城商代遗址保护规划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目前,我市有189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 13 处、省级文保单位 102处。《武汉市文物保护若干规定》已由省市人大审批颁布, 2008 年 2 月 1 日起 正式实施。市文化局依法对全市重大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项目进行前置审批。

  (二)博物馆、纪念馆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我市初步完成对武汉地区 38 座综合性、专业性博物馆、纪念馆的资源整合,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社会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服务体系。市直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市直博物馆推出了《武汉古代史陈列》、《武汉近现代史陈列》、《毛泽东在武汉》、《农民革命大本营》、《中共五大会址基本陈列》等10多个基本陈列,还配合党和国家重大节日,引进了《秦俑国宝文物展》、《戴高乐生平展》、《法国波尔多文物展》、《 19 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展》、《“ 8+1 ”武汉城市圈文物精品展》等展览。武汉博物馆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明显。目前,我市有汉剧、楚剧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2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经过近 20 余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市基本形成娱乐、音像、网吧、美术、演出、电影、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艺术培训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型文化市场;基本形成市、区(县)、街(乡)三级管理网络,拥有一支由 220 多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文化市场稽查队伍。目前,市文化局行政许可事项有4 大类 10个子项,专设有行政审批中心,也可以网上审批、市区联合审批、进驻市规划审批中心审批。通过对网吧、音像、娱乐市场开展专项整治,积极探索文化管理新途径。国家文化部于 2004 、 2005 年两度在武汉召开全国网吧连锁经营高峰论坛,推介武汉经验。

  文化产业步入新的阶段

  (一)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支持强势业态做大,扶持生产链长的弱势业态。文化产业被列为市委、市政府工作要点,制定了《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4-2010 年)》。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市文化创意设计业、演艺业、电影服务业、网吧业和音像业处于全国前列,动漫游戏业、艺术品业、会展业、艺术培训业发展迅速。江通动画股份公司荣获“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武汉地区有四条电影院线,2008年电影票房收入 达2 亿元,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四。搭建产业交易平台。2004 年我市举办了首届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签订合同资金 18 亿元。 2006 年 11 月,由国家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部 6 省 1 市在汉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会。

  (二)创新剧场管理新方式。组建了武汉琴台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对琴台大剧院实施“政府授权、委托经营、市场运作、行业管理”的运营模式;组建了武汉中南剧场管理有限公司,对中南剧场采取“两权分离、委托经营、市场运作、自求平衡”的运营模式。两种运营模式是我市创新大、中型剧场管理公司化的有益探索,标志着我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由政府直接管理向依托专业公司管理迈出了可喜一步。

  (三)引入社会资金,促进产业发展。我市现有 11 座多厅影城,座位数居全国第 3 位。滚石音乐台、蓝天歌剧院、新中原歌厅等一批新建的娱乐机构,投资超过 3 亿元;以中青网络、绿色动力等为代表的网吧连锁公司为标志,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逐步成为网吧市场主流。目前我市共有文化企业 3600 多家,从业人员 10 多万人。

  文化设施建设实现跨越性发展

  近几年,武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兴建了一批标志性建筑。如武汉博物馆、光谷动漫城、武汉影城、武汉青少年宫音乐厅等。特别是为迎接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汉举办,我市相继修建 了23 处场馆,总投资达 41.5 亿元,其中包括武汉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中南剧场、武汉美术馆等。通过市直文艺院团空间布局调整,市直各文艺院团基本实现了“一团一场、一团一景”目标。同时,历史名城保护“盘龙城商代遗址保护工程”、“武昌辛亥首义园建设工程”、“月湖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工程”等重大工程陆续开工。

  对外文化交流迈上新台阶

  (一)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交流地域遍布世界各地,交流方式包括访演、商演、展览、讲学、考察等;交流内容从以杂技为主,逐步发展到杂技、歌舞、戏剧、摄影、民间艺术等多项品种、多个门类。2003年以来政府间文化交流稳步进行的同时,民间对外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全市共派出各类文化艺术团组先后赴 70 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同时引进一批世界高水平的艺术团体来汉演出。

  (二)承办国家级文化交流活动。几年来,我市相继承办武汉法国文化年、俄罗斯文化年、上合组织高峰论坛演出、日本中国体育文化节、以色列中国文化节、冰岛中国文化节、中国约旦建设 30 周年祝贺演出等任务,受到外交部、文化部高度肯定。

  (三)杂技节品牌效应扩大。武汉国际杂技节列入国家《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成为我国 7 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之一,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届,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