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八旬翁要用秸秆扎出个百龙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06:18  河北青年报

  ■徐耀德是河北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矿区秸秆扎刻技艺的传承人

  ■他希望在今年84岁生日时赶制出新作品——小型的百龙壁

  ■他最大的愿望是有更多人能喜欢秸秆扎刻技艺,别让这门技艺失传

  

八旬翁要用秸秆扎出个百龙壁

  ■徐耀德老人正在用秸秆扎刻小龙

  

八旬翁要用秸秆扎出个百龙壁

  ■徐耀德老人与百龙壁

  本报讯(记者付聪)秋收后,不起眼的高粱秆除了用于点火、烧柴还能有什么用处?

  这个问题在井陉矿区一位84岁老人来回忙碌的手指间有了答案。他用高粱秸秆扎出的工艺品,谁见了都叫绝。他就是河北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矿区秸秆扎刻技艺的传承人徐耀德老人。现在他正在赶制新作品——小型的百龙壁。

  ■直击

  秸秆小龙个个栩栩如生

  7月26日,记者见到徐耀德老人时,他正在忙着用高粱秸秆雕刻一条小龙。只见他左手按着龙身,右手用镊子小心翼翼地粘上龙鳞,手不抖,气不喘,十分娴熟。

  他的工具盒里已经做成了几十条小龙,虽然都栩栩如生,姿态却各不相同。记者看到有一条龙盘旋在兵器上,老人称这是“杀龙”。有一条龙盘旋在乐器二胡上,老人称这是“文龙”。

  “这是人文始祖伏羲,人首蛇身。这是牢龙,它喜欢诉讼,所以让它去看管监狱。龙生九子,性格爱好各有不同。”老人慢慢向记者介绍,就像讲述一个远古的美丽传说。

  ■目标

  今年生日扎出小型百龙壁

  创作这些小龙已经花了老人一年半的时间,老人的想法是把这些小龙做到一个秸秆扎刻成的架子上。架子第一层是世代龙文、第二层是大同九龙壁、第三层是北京九龙壁、第四层是龙生九子。最终形成小型的百龙壁。

  “从远古时期龙的形象一直演变到明清时期的龙都有。”徐耀德老人说,这里面的学问很多,比如大同九龙壁的龙鳞是一溜一溜的,没有尾巴,而北京九龙壁的龙鳞是鱼鳞状的,有一个大尾巴。

  徐耀德老人告诉记者,农历十月二十二是他的生日,他希望能在今年生日时完成这个作品。

  据悉,徐耀德老人曾用高粱秆扎出一个高3米、宽9米的大百龙壁,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愿望

  别让秸秆扎刻技艺失传

  “每天早上带着小狗遛弯回来就开始做(秸秆扎刻),吃完早饭歇会儿继续做。一天能做上十来个小时。”徐耀德老人的儿媳高女士介绍,老人退休后,老伴也去世了,老人特别孤单。迷上秸秆扎刻后人变得精神多了。

  “20多年了,白天黑夜都是它。”徐耀德老人念叨着,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他称,自己从60岁退休以后就一直迷恋秸秆扎刻。一开始是做蝈蝈笼子,进而研究出了花、鸟、鱼、虫、建筑、人物等多个品种。 199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8年3月,河北省轻工业厅、文联、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会授予他“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秸杆工艺类)”称号。

  徐耀德老人称,目前他的几个徒弟都做别的营生了,因为秸秆扎刻挣不了钱。他最大的愿望是有更多人能喜欢这门技艺,别让这门技艺失传。

  ■摄/本报记者崔靖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