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服刑者“观光式”改造值得一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07:42  燕赵晚报

  □赵丽红

  在监狱服刑将近5年后,尚有3年刑期的王宏江穿着囚服参观了南街村植物园和吉鸿昌纪念馆。这是河南周口监狱对犯人教育改造的一种创新模式。此举一出便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人担心犯人会趁机脱逃,危害社会。(7月27日《京华时报》)

  河南周口监狱带领犯人参观南街村植物园和吉鸿昌纪念馆,用这样一种创新模式来教育改造犯人,引起争议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可能的危害就阻止这种有益的尝试。具有“观光”资格的服刑者是省级改造的极积分子,且即将出狱,各方面表现比较好,加之狱警一对一的看守,群众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实际上,这种心灵的关怀更能化解服刑者心头的坚冰,让服刑者重拾生活的信心。

  人非圣贤,难保不犯错、不犯罪;但谁也不能否认,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光辉的一面。唐山大地震中,某个监狱的犯人徒手扒出112条生命,该监狱最终竟无一人逃亡,便是明证。但是,高墙之内封闭的环境,可能使本来就充满叛逆与仇恨的心变本加厉,强化着改造的难度。能让服刑者狱外观光,这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他们参观植物园和吉鸿昌纪念馆,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会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自由的宝贵,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或能激发他们改造的信心。事实是,在南街村和狱警、南街村官员一起吃饭的情景,让“笑一路、哭一路”的服刑者体会到社会的温暖,也强化着他们内心的责任意识。

  其实,对于观光地点的选择,也可不局限于“红色基地”,它们可以是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可以让他们体验生活的美好,也可以感受生活的艰辛。哀莫大于心死,因此,对心灵的改造才是成功的改造。让服刑者走出牢狱与自由人交流沟通,将逐渐消解服刑者与公众之间心灵的冰墙,将激励更多的服刑者安心改造。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