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面人王”巧手塑“神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08:47  内蒙古晨报

  

“面人王”巧手塑“神话”
■专心捏面塑的王建永
“面人王”巧手塑“神话”
■栩栩如生的人物作品
“面人王”巧手塑“神话”
“面人王”巧手塑“神话”
“面人王”巧手塑“神话”
■为面塑人物上头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为谋生,挑担提盒,走街串巷,他们的作品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而如今,面塑艺术已经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玩意儿”不仅走入了艺术殿堂,更被一些艺术爱好者所收藏。

  呼市就有这样一个对面塑如痴如醉的人,他叫王建永,他的作品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他制作的面塑不会干裂、发霉,具有光泽,他制作的面塑神话人物更是惟妙惟肖……

  与面塑结缘

  今年41岁的王建永是天野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每天只要下班回到家,他就会一头扎进自己那间装满面塑的小房间,摆弄起他的面人来。

  “他每天倒班,下午班要晚上一点多才回来,他回来也不睡觉就开始玩那些东西,有的时候三点钟起来,看见他还在那儿,挺心疼的……”王建永的妻子陈红晓说。

  说起王建永与面塑的结缘,时间要回到2006年的9月份,一天,王建永在家看电视,中央七套演了一个节目,是教人做面塑的,王建永看到这个节目后非常感兴趣,节目上介绍怎么和面、怎么操作……他都一一记了下来,凭借着既有的美术功底,王建永入门很快,之后他开始潜心研究和学习。

  寻求技艺突破

  由于面的软硬以及韧性会直接影响面塑作品的好坏,因此各种原材料的搭配比例是多少,用水量是多少,搅拌的力度要多大,这些都必须拿捏得恰到好处。

  “刚开始做的时候挺粗糙的,做出来的面塑总会干裂,他就一直研究琢磨,他这个辛苦劲儿我挺佩服,想做啥就一定要做成。”妻子陈红晓的眼里流露出敬佩的目光。

  为了解决面干裂和发霉问题,王建永反复实验,多次改变配方,终于解决了难题。这让王建永在做面塑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他的作品不仅造型变化多端,颜色也更加鲜亮。但王建永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类型以及面塑技艺更深层的文化底蕴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挖掘。为了掌握更多的面塑技法,王建永专程到面塑的发源地——山东菏泽穆李庄向大师学习、求教。

  山东菏泽穆李庄面塑有着造型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王建永在穆李庄实地参观并向面塑大师学习后,受到很大的启发,他对面塑这一中国传统艺术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了解。

  王建永从菏泽回来以后,技艺有了很大提高,但他下一步还想找时间再过去,继续向面塑大师学习。

  想开个少儿面塑班

  “我更喜欢做人物,但必须学习,从知识中学来做人物的各种技巧,以及找到人物造型的来源,用面塑体现出来。”王建永说。

  在一间不足10平米的屋子里,摆满了王建永的面塑作品,这些作品多数是神话作品当中的人物造型,他们或温柔典雅,或古朴大方,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王建永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对父亲捏的面人越来越感兴趣,于是,王建永开始下意识地为儿子做一些类似喜羊羊、灰太狼、孙悟空等动画片里的卡通造型。

  王建永下一步想做一些地域性比较强的作品,像马背上的人物、蒙族服饰等等。

  虽然只有短短3年的时间,但王建永手中捏出来的面塑作品已经有上千个之多,这些作品让他获得了不少赞誉。王建永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很多人开始慕名上门向他讨教、学习。

  “我打算在合适的时候开个少儿面塑班,一方面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因为这也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技艺,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让它传承下去。”王建永脸上充满自信。

  本报首席记者 胡红波摄影报道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