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10:23  今日早报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

  胡锦涛向开幕式致辞

  为期两天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于美国当地时间27日在华盛顿举行。根据此前披露的对话议题与议程来看,中美双方将围绕若干全球性议题进行对话,而对话中的三大看点备受关注。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27日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宣读了胡锦涛主席的致辞。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幕式上致辞。

  [议题]

  两天议程议题广泛

  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美东时间27日上午将举行开幕式,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对话27日将举行全体会,全体会后将分两个会场同时举行战略对话及经济对话。国务委员戴秉国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将共同主持战略对话,而经济对话由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美国财长蒂莫西·盖特纳共同主持。对话结束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在白宫会见中国代表团成员。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此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外记者吹风会上说,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战略对话主要议题包括:中美关系、国际地区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何亚非表示,中方希望通过此轮战略对话,与美方扩大共识、减少分歧、加深互信、促进合作,推动两国关系朝着积极合作全面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则指出,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举行的,主题为“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朱光耀表示,双方将以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就反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经济可持续增长、金融体系改革、贸易投资合作等重大经济金融议题深入沟通并协调立场,传递中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积极信号。

  [看点]

  首轮对话包含多个“第一次”

  媒体分析认为,中美这场对话有几个看点:

  其一,这是中国与奥巴马政府的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

  中美建立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胡锦涛和奥巴马今年4月在伦敦会晤时达成的重要共识。今年1月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由于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双方在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两国关系实现了平稳过渡并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在此期间,两国高层交往及各级别磋商频繁,双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进行了密切协调与合作,并就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南亚和中东局势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以及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进行了有效磋商与协调。这一切,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取得良好开端营造了有利氛围。

  其二,中美战略对话和战略经济对话首次纳入同一个对话框架下进行。

  此前,在中美两国60多个磋商机制中,“战略对话”与“战略经济对话”是双边交流的两个重要机制。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中美举行了六次战略对话。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中美举行了五次战略经济对话。而新的对话机制将此前存在的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合二为一,将两国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不仅是“战略对话”与“战略经济对话”的简单叠加,这一新的机制包括了更广阔的议题,表现出中美合作由双边议题向多边议题的转变。

  其三,对话由部长级首次升格为内阁级。

  与布什政府不同的是,在奥巴马政府更强调的所谓“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方面,中国承担的是“全球性责任”。中国与美国是世界上两大具有“领导力”的力量,中美双方不仅在双边问题上要加强合作,更要在地区及全球问题上加强合作。因此,奥巴马政府将对话由部长级首次升格为内阁级,以体现出对对话的重视。

  另一体现美方重视的表现在于,在对话开始前,美方先后派出数名高官访华,作为中美首轮对话的铺垫,从种种细节也可以看出,奥巴马政府对对话抱有期待。

  [意义]

  两强对话

  助推世界经济复苏

  分析人士认为,在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美这一新型对话机制将给双边经贸合作增添活力,并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早日复苏。

  本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报告说,世界经济正开始走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但复苏缓慢且乏力。

  在国际经济界,中美两国被认为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和明年将分别增长7.5%和8.5%,比原先预期都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200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增至50%。与此同时,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分析人士说,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关键时期,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此时启动恰逢其时。中美双方可以通过这一新机制深入探讨应对金融危机之策,这既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两国扩大经贸合作无疑将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信心与动力。 据新华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