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盲公院”互助美德延百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9日02:12  金羊网-新快报

  

“盲公院”互助美德延百年
■一名健全街坊为视障街坊带路。

  

“盲公院”互助美德延百年
■几名视障街坊坐在"盲公院"楼下乘凉。

  耳聋邻居帮忙买菜,腿残街坊自觉看门,健全居民热心带路

  ■新快报记者 吴璇坚 实习生 郭银萍文/图

  荔湾区陆居路明心社区有两栋近百年历史、外形很洋气的住宅楼,周围居民几乎无人不识,因为它们有个很特别的外号——“盲公院”。“盲公院”里居住了一代又一代的残障人士,近百年来,这个特殊小区里邻里之间就像亲人一样融洽,残障人士“各显神通”互相帮助,健全老街坊更会自觉帮忙,这种美德一直延续下来。

  记者前天早上来到明心社区,小区内很安静,只见两名视障阿叔买完菜后正前后结伴回家,此时,一名中年健全的邻居从后面跑上去,大呼“小心前面有单车!”接着,这名街坊立刻从视障阿叔手上抢过大袋菜肉,搀扶他避开面前的自行车并送他上楼。

  这一幕在明心社区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在这个社区的1500多户居民里,有300多户人家有残障人士,健全街坊在生活上关心、帮助邻里已成了小区居民的习惯。

  “明心社区聚居残障人士的历史由来已久,近百年前,有外国传教士在这里建明心书院收留战争致残的人和孤儿,此后还捐建了两栋‘盲公楼’让残障人士居住,自那以后明心社区就成为残障人士聚居的地方。”明心社区居委会主任廖武介绍说,解放后,这里就正式成为市民政局安置残障人士的房源地。2003年,明心社区居委会发动社区内健全的居民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对区内的残障孤老进行帮扶。

  真情故事

  自己没法帮 让儿继续干

  在社区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潘伯今年已经76岁,他有一只眼几近失明,所以他特别能体会残障人士生活的困难,没退休前,潘伯下班一有空就帮残障家庭修理台凳,疏通下水道,这已成为他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现在,潘伯年老体弱、百病缠身,想帮人干点事也力不从心。不过,现在他不再亲力亲为,得知有残障邻居需要帮忙,他就马上告诉年轻的儿子,让儿子继续帮人。

  母女同帮忙 阿婆很开心

  30多岁的傲小姐几年前才搬入这个社区,近几年她一到周末就会带着女儿去“盲公院”探望双目失明的张婆婆,帮她买菜,带她看病,每次过去张婆婆都特别开心。傲小姐说,希望日后自己行动不便时,女儿也能继续帮助小区需要帮助的人。

  残障者互助 就像一家人

  除了健全邻居热心帮忙外,残障人士左邻右里间更在生活上“各显神通”互助互爱,今年52岁的肖叔因小儿麻痹症致双下肢残疾,在明心社区已经住了20多年,虽然行动不便,但他和其他残障街坊经常在生活上进行互助。“耳聋的邻居走路没问题,买菜时就会顺路帮我买,我虽然行动不便,但我平时有空会帮他们看看门口、传口信。”肖叔感叹说,“远亲不如近邻,在社区里街坊之间就好像一家人。”

  廖武表示,明心社区邻里间互帮已形成一种风气,目前,他们还在残障孤老们门口挂上一个心形的“连心卡”,孤老们只要在卡上写上需要帮忙的事,邻居们都能轻易看到并伸出援手。

  明心书院

  据介绍,明心书院始建于1912年,当时,广州博济医院美籍华人医师冯西在医院内收养了盲幼女四人,并把她们送入医院附设的女塾读书。3年后,由于盲女人数越来越多,冯西就在仁济街租赁房舍设立盲人女塾,收留社会失明女孩。当时女塾聘请了巴陵会盲婴院的赖玛女士任教员,教授盲女们盲文、音乐、编织等。

  据史料记载,当年女塾校址曾遭火灾,加上学校规模亟需扩大,所以,1912年,冯西在芳村明心里(现在的明心路一带)征地建筑校舍,将女塾改名为明心书院,这便有了这个广州第一所盲人学校。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