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中村”里的人为什么能这么快住新房?

  5年时间,投资150多亿元,让13.6平方公里的“城中村”脱胎换骨,始于2007年的成都12个“城中村”改造,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巨变。可就在改造如火如荼推进时,“5·12”地震、全球金融危机接踵而至,2008年下半年开始,资金链骤然紧张,“城中村”改造一度步履维艰。

  据有关部门披露的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市“城中村”改造项目共完成投资11.2亿元,拆迁建筑面积44.5万平方米;下半年,约有18亿元资金投入,近百万平方米安置房陆续交付使用。中心城区周边基础设施落后的老旧场镇焕发活力,城乡百姓居住环境极大改善。

  “现代新型城乡形态建设取得新进展。”仅仅半年时间,这意想不到的“逆转”,是怎么做到的?这令人振奋的“进展”,又是怎么获得的?

  找房子

  为让拆迁群众早住新家

  跑遍全市大小楼盘“砍”价钱

  街道脏乱,一到下雨天就积水,出门得踩着石板;没有天然气,只好用煤气罐,冬天洗澡很不方便;大面积的砖瓦房,下雨天还会漏水……说起赖家店场镇,恶劣的居住环境让朱群秀和附近居民苦不堪言。

  在赖家店场镇低洼棚户区住了三十多年,朱群秀下周就可以分到自己的新房了,一套70平方米的电梯公寓,一直不敢奢望的“新家梦”即将成为现实。

  从签订拆迁安置协议到住新家,朱群秀只等了一年,安居房建得这么快?

  “不,任何一栋有质量保证的建筑都不可能修得这么快。”成华区“城中村”推进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新房是赖家店“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购买的商品房。

  “今年上半年,五个城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都或多或少选择了购买商品房来安置拆迁群众。”市建委开发处一位负责人说。今年,我市决定外购现有商品房来安置部分“城中村”拆迁群众,让他们可以很快入住新居。

  “购买商品房成本肯定要比自建安置房高,却能很快让居民入住,政府情愿多掏些钱。”为了买到好房、实惠房,成华区房管部门工作人员跑遍全市大大小小的楼盘,“选户型、砍价格,位置、朝向、楼层,每一样都经过精挑细选。记录房屋情况的本子写了几十页。”该区房管部门工作人员说,经过多家比选、与开发商反复商谈价格,“最终选购房屋让拆迁户满意,成本控制得也很好。”

  而新开工安置房则保证建设资金,各建设主管部门开通“绿色通道”,报建、审批、开工快速推进。

  找钱

  为保改造资金不“断炊”

  区上借钱 贷款工作组“泡”银行

  今年以来,五个城区“城中村”改造资金都捉襟见肘。武侯区“城中村”改造资金上半年就差点“断炊”。

  “‘5·12’地震前,我们成功引进成都首家民间资本投资4.5亿元参与‘城中村’改造。”武侯区“城中村”推进办主任胡文敏说,“可地震后,以往对‘城中村’有兴趣的民间资本开始观望。”

  今年初,武侯区专门成立了解决融资问题的“贷款工作组”,与银行定期沟通。3月初,当时区“城中村”推进办已与一家国有银行达成初步意向,贷款2亿元,但银行迟迟没有通过贷款审查。到了4月,贷款还没办下来。手上“城中村”改造资金越来越少,可改造不能停,“贷款工作组”连夜开会,联系另一家银行,但得到的答复仍然是“等待”。

  “等待是一种煎熬。”胡文敏说,“城中村”改造中最难的是拆迁,劝导工作往往一做就是几个月,“可没有资金保障,拆迁没法干。”

  5月,第二家银行仍因紧缩贷款没有“批准”,此时“城中村”改造面临“断炊”的局面。

  武侯区领导得知“城中村”资金紧缺后,决定从区里临时借一部分资金“顶上缺口”。用武侯区一位分管“城中村”改造的领导的话说,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上是“勒紧裤腰带”也要保证顺利推进。

  此时,“贷款工作组”又向第三家银行递交贷款材料,还是被拒。终于在5月中旬,与第四家银行签订了贷款2亿元的合同。“当时有种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三次被银行PK下来,每次都想哭一场。”胡文敏感慨地说,终于还是冲破了难关。

  近日,武侯区“城中村”推进办又获得3亿元贷款,加上正待审批的3亿元,该区今年“城中村”改造计划8亿元投资已基本落实到位。

  有了资金保障,今年上半年武侯区“城中村”改造超额完成任务———共拆迁14.5万平方米,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60%,年底还将建设竣工安置房19万平方米。

  从年初专门成立解决融资问题的“贷款工作组”,到5月紧急抽调资金“增援”,超额完成改造任务的背后是政府重视“城中村”改造、科学协调机制作用的彰显。

  现代新型城乡取得新进展

  与此同时,上半年,基于统筹城乡的“全域成都”规划理念的中心城区“两轴四片”建设、34个重点镇建设、农村结合灾后重建打造百多个新型社区、“三轨九路”、地铁建设、城市路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等齐头并进,现代新型城乡形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结合全市“城中村”改造、各区(市)县重点镇打造、灾后重建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等,全市现代新型城乡将会呈现一幅更美丽的景象。 本报记者 张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