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名绅千金”投身革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03:42  信息时报

  卓琳经历充满曲折而耐人寻味。她1916年生于一个富甲乡里的工商名绅家庭,是家中第七个孩子,也是最小的。

  卓琳原名浦琼英,父亲浦在廷是云南著名的实业家,创制宣威火腿罐头远销东南亚,赞成国民革命,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战争,担任过效忠孙中山的滇军军需总局及烟酒公卖局局长,但曾因某种原因而被“软禁”。

  当时,才四五岁的卓琳由母亲带着先后赴越南、香港、广州,千里寻父。她从小就感受到女性地位低下、与男人不平等,为之愤愤不平,小小心灵就萌发出莫名的反抗意识。

  上中学时,有一个音乐女教员常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宣讲革命、宣讲共产主义,卓琳深受感染。有一天,这个教员突然被捕。在押赴刑场时,这位戴着手铐脚镣的女教员慷慨悲歌,高喊革命的口号。那英勇就义的场面与大义凛然的共产党人形象,深深铭刻在卓琳心底。于是,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追求革命的真理,渐渐在卓琳的心底明确。

  1931年,卓琳作为云南省体育代表团少年选手参加在北平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刚刚到达香港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运动会没开成,云南队只好撤返。卓琳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写信给家里,表示不回云南,要求去北平读书。家人同意后,她经上海辗转北平,在一个补习班学习数月。次年,考入北平女子一中。

  1935年,“一二·一六”运动中,19岁的卓琳同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加入抗议洪流,用不可遏制的愤怒高呼“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国民党的卖国行径。对她来说,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她的思想觉悟发生质的飞跃。

  第二年,卓琳抱着实业报国、科学报国的理想,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在校时,她积极参加学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没多久,“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卓琳乔装成百姓,躲过日本鬼子的视线,逃出北平。

  逃出北平后,卓琳决计去延安投奔八路军。几经折腾,她终于到达延安,并考上延安陕北公学。次年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成为一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并因工作需要而改名为卓琳。

  从一个名牌大学女生,到迈入革命殿堂的青年革命者,卓琳毫无畏惧接受战争的洗礼,投入到抗战的枪林弹雨中。1分2分3分4分5分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