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相濡以沫58个春秋 卓琳是中心小平是核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06:33  华龙网-重庆商报

  妻子

  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两人都属龙。两人去世时都为93岁。

  卓琳与邓小平心心相印、相伴走过58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让人感动。

  延安时期

  因担心小平没有知识,

  刚开始卓琳选择了拒绝

  因想念小平希望他常写信,

  小平说让秘书印几十份

  1939年夏,延安,经邓发介绍,邓小平看上了卓琳。卓琳说:“他找我的女朋友来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意不同意,我说我年纪还轻,不想那么早结婚,拒绝了。”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卓琳说,“因为当时去延安的那些长征老干部都是工农干部,我就怕跟一个工农干部结婚,不是看不起他们,是怕他们没有知识,跟他们说话说不到一块。”

  但邓小平并不灰心。卓琳说,“后来经过两次谈话。觉得这个人还可以。他有点知识,是知识分子。而且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结婚。我那时候已经23岁了,就同意了。”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的窑洞前举行了婚礼。时年新郎倌35岁,新娘23岁。大家都为邓小平娶了这样一位年轻漂亮的妻子而高兴。彭德怀说:邓小平你可真会找老婆,你们怎么长得跟兄妹似的。

  因想念小平希望他常写信,

  小平说让秘书印几十份

  卓琳说,“结婚以后,他就带着我一块儿回前方去了。到了前方后,他在师部,我在后方。他来开会,就见个面;他不开会,我们就见不着面。我就说,我们这样也不行呀,你是不是给我写个信啊。他说,我写什么啊。我说,你就写写你怎么生活,你有什么感想……他说,好,我以后叫秘书给我写一个,我印几十份,一个月给你发一份。我一听,就说,算了算了,你别这样搞了,我也不要你写信了。”

  卓琳说,“以前都是他们在前方打仗,我们家属都在后头。他们打完仗休整的时候,再把我们接去。后来,进军西南的时候,他下命令,不准任何人带家属,连我们也一样。我不干,我说,我是共产党员,你砍我的头我都得跟着你去。他没办法了,只好带着家属。”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后,他们的家搬到了北京。在家里,卓琳是“中心”,邓小平是“核心”。卓琳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看好,不让小平操心,让他专心致志地干好工作。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保证丈夫吃好一点,卓琳要他单独吃,邓小平不干。后来,她就派次女邓楠陪着老爷子吃。可不久,老爷子又不干了。卓琳没辙了,就单独多给他炒一个菜,但到了饭桌上也叫邓小平“给你点、给你点”给大家分了。最后,谁也不再享受“特殊待遇”了。

  有一次,卓琳患了重感冒,她担心传染给邓小平,就嘱咐警卫人员:不要让老爷子到我的房间,免得传染给他。邓小平那天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出门前他特意嘱咐工作人员:给卓琳找个医生看看。会议结束,邓小平一进门就问:卓琳怎么样了?他不顾警卫人员的劝阻,径直来到卓琳的房间,仔细询问病情,嘱咐卓琳一定要多喝水,按时吃药。夫妻情深可见一斑。

  建国初期

  在家里,卓琳是“中心”,邓小平是“核心”

  文革时期

  患难之时,两人爱心永不变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艰难岁月,更显出夫妻间的情深意切。看到一些家庭、一些夫妻们彼此间或划清界限,或离婚,或互相揭发批判对方,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非常担心。她叮嘱卓琳:卓琳啊,你可要清醒哦!你们夫妻这么多年,你应该是了解他的,你可别犯糊涂哦!卓琳非常坚定地说:妈妈,我是了解他的。你放心吧!不会的。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卓琳随他而去。

  卓琳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把他发配到江西去了,住在一个将军楼。怎么办呢?一个月只给我们20块钱生活费。他说,咱们来种地吧。我那个时候有高血压,不能多动,连上楼我都说,喂,老爷子,拉着我。那我们种菜怎么办呢?他挖地,我就拿个小板凳坐那里拣石头。拣完石头以后,弄成一亩地的样子,我们就跟老百姓要种子,种那些茄子啊、辣椒啊,这些容易(种)的东西。”

  晚年时期

  小平爱花,卓琳撒下花瓣寄托相思

  在小平晚年时,卓琳“规定”孙辈每天定时要看爷爷,要在爷爷面前坐一坐。每天老爷子还没起床,卓琳就把孙辈抱到他被窝里去陪老爷子。在孩子中间,邓小平说话不多,可他的品格却深深影响着孩子们,既亲切又威严。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很长一段时间卓琳都沉浸在绵绵的哀思之中。“到香港自己的土地走一走,看一看”与“亲眼看一看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这两个心愿,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遗愿。与邓小平相伴一生的卓琳替他实现了这个心中的梦想。

  每逢2月19日,卓琳预先买些花瓣在院子里抛撒,边撒边喊“老爷子,给你撒花了,你听见了没有﹖”这情这景,令人动容。据《生活中的邓小平》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