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首家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07:55  南方日报

  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总投资近亿元,王荣表示将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本报讯(记者/马芳)昨日,深圳第一家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国家工程实验室(即“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在高新区揭牌。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深圳市常务副市长许勤,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赵波等出席了揭牌仪式。“以闪联标准及其产业化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落户深圳,成为深圳第一家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王荣表示,深圳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出口基地和交易中心,也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镇,这一实验室的成立不仅将为我国3C企业的产品技术更新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也将为深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元庆李东生等巨头悉数到场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深圳市闪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国家工程实验室,总投资9134万元,国家安排补助资金1500万元。

  “中国现在太需要联盟了,尤其在高科技领域,尤其在一些高科技产业的大企业之间实行联盟,真的是意义非常!”面对着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各建设单位的领袖们———联想集团CEO杨元庆,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康佳集团董事局主席侯松容,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学斌,长城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和平,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总裁、深圳市闪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育宁等,王荣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王荣说,很高兴看到了我国高科技产业领域能够实现产业联盟组织的发展,认为“闪联”联盟的意义大于企业各自在产业内做的事情,对我国真正地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进入全球化以后,在高科技产业领域方面,制度创新的滞后可能比技术创新的滞后更可怕。”王荣表示,全球都在竞争,如果过度竞争、无序竞争、低档竞争的态势一直保持下去,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要想真正进入全球竞争可能会是障碍重重、困难重重,有限的资源根本就实现不了目标。

  50名研发人员已进驻实验室

  自2003年成立以来,闪联标准相关发明已达240项,闪联标准不仅是我国3C协同领域第一个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也是第一个国际标准。“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目的是产、学、研、用结合,把标准变成产品,真正用标准指导产品的开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何新贵表示,标准仅仅是一个开头。

  “我们会带头使用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成果,推动闪联技术的市场化运作,确保我们的标准最后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的标准,而是成为市场接受的标准,成为用户接受、愿意花钱来买的标准。”联想集团CEO杨元庆作为实验室的多家共建单位代表之一如此承诺。

  据悉,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将建设创新技术研究平台和基础技术研究平台两大平台,具体包括基础应用和开发平台研究室、标准架构研究室、关键技术和芯片研究室等三个研究室,产品测试认证和知识产权两个中心,以及PC和外设、移动终端等八个产品技术方案研发平台。

  目前,这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已在深圳高新区数字技术园租赁2500平方米场地用于2009年、2010年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目前各共建单位及首批50名研发人员已经进驻开展研发工作。此外,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理事会成员已经确定,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总裁、深圳市闪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育宁担任该实验室主任。

  链接

  什么是闪联?

  2003年7月,经原新产业部批准,联想、TCL、长城、海信和康佳等电子信息领域骨干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闪联)”标准工作组和产业联盟。目前,闪联已经吸引了132家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加盟,覆盖了国内计算机42%、电视机84%、手机46%、白色家电50%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3C协同领域中最具代表性和领导力的产业联盟。

  2005年12月18日,联想、TCL、长城、长虹、创维、海信、康佳、中合威等八家企业在北京联合出资成立了“闪联工程中心”,这是国内第一个致力于推动和落实闪联标准产业化进程的企业实体。

  2006年12月,闪联工程中心在深圳投资1500万元成立了深圳市闪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深圳市闪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国家工程实验室。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