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原声态 把济南的文化刻于街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08:49  大众网-齐鲁晚报

  济南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一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就做了最全面的概括。可是,扁鹊、曾巩、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王统照、老舍……这些名字,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少有人能说出来,能说出来的也说不出几个,说出名字的也少有人能说出与其相关的更多的东西来。

  不是普通市民不重历史、不重文化,而是这些历史有些高雅、有些冷傲,目前,他们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的案头、落户在图书馆、博物馆里,似乎远远地离开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喜欢一点通俗、一点演义 。可是,济南这个城市,就是这一点通俗、一点演义 ,给予普通市民的也太少了,也没有普及到让他们脱口而出,甚至没有给他们一点提示。

  笔者没有去过太多的地方,但是仅仅去过的几个地方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南京秦淮河畔,刘禹锡的《乌衣巷》诗碑刻立在乌衣巷口,游人读罢,不禁会寻找朱雀桥头的野花、低飞的燕子;扬州瘦西湖里,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刻站在二十四桥头,游人读罢,也不禁会联想到明月夜,玉人于此迎风吹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济南,为何不能将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刻于大明湖畔,让游人知道诗人曾在此泛舟,促发自己立刻去湖中乘船追寻她的足迹;为何不能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刻在泉城路上,让来往的行人“蓦然回首”,寻找那人于“灯火阑珊处”;为何不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刻于其故居旁,让人时刻感受到济南的温暖?这些文化名章,见诸于中学课本,几乎是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名篇,把它们刻于石碑立在城市的街头,当人们在街头再熟读这些早已经读熟了的篇章时,不是会让人感到更亲切、更熟悉、更有亲和力吗?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