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安:出土“台湾医祖”沈佺期的碾药槽 见证闽台缘 出土,文物,闽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17:46  台海网

  

南安:出土“台湾医祖”沈佺期的碾药槽 见证闽台缘出土,文物,闽台

  考古界人士现场鉴定碾药槽

  南安水头镇后园村出土 考古界人士称是“台湾医祖”沈佺期用过的

  本报讯 昨日,考古界人士对南安水头镇后园村村民翻建“沈氏家庙”时挖出的一个古代石质碾药槽进行考证。经考证,考古界人士认为,这是“台湾医祖”沈佺期用过的碾药槽。这个碾药槽的出土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将对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

  被埋祖庙下数百年

  记者赶到后园村时,发现沈氏村民早已将碾药槽搬到一位村民家里珍藏。记者在该村民家中看到,碾药槽质地为花岗岩,呈船形,上宽下窄,槽的正上方有一道狭长的沟,是长年用圆形铁饼碾草药留下的印记。碾药槽宽28厘米,高30厘米,顶部长85厘米,而底部长只有44厘米。碾药槽风化很严重,四角都留下了岁月磨损的痕迹。“这不是完整的碾药槽,肯定还有一块跟它配套的圆形铁饼,铁饼正中间穿过一根木棍,当年行医的人就用双脚踩着木棍的两端,来回倒腾,慢慢将草药磨烂、碾碎。”考古界人士刘志成边介绍,双脚边做踩踏的姿势。

  

  南安侯源沈氏家庙管委会秘书长沈玉铝告诉记者,5个月前,沈氏村民在重修“沈氏家庙”时,从祠堂大厅靠墙脚的地板下挖出了这个石槽。起初村民们对这块古怪的石头没有多加在意,有的村民甚至想要将其和其他废土石一起丢掉。“那天我刚好去祖庙,因为我知道这座建于明朝年间的祖庙是为了纪念我们先祖沈佺期的,而沈佺期又是一位名闻乡里的名医。我就马上制止他们,说这有可能是先祖留下来的遗物。”众人立刻将石槽搬运到隔壁一位村民的家里。

  后来村民们查阅族谱等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到,沈氏家族只有明代沈佺期与其父行医。村民又请来专家对石槽进行鉴定,终于可以确定这就是先祖沈佺期用过的碾药槽。由于怕有人知道它的价值后把它偷走,后园村村民一直没有向外界透露他们的发现。“这个石槽被埋祠堂底下有数百年之久了,我估计是清朝年间人们修葺祖庙时,不经意间将它埋在底下的。”刘志成这样认为。

  抗清义士成“台湾医祖”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沈佺期是南安市水头镇后园村人,在父亲的教导熏陶下,沈从小懂得医道,同情病人疾苦,钻研岐黄之术。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沈佺期参加乡试中举人,十六年(公元1643年)中进士,成为明代南安最后一个进士,授吏部郎中。后清兵南下,明朝灭亡,沈佺期不愿投靠清廷,便隐居同安,闭门谢客,潜心研读史书,并全力研究《神农本草》、《本草纲目》等诸多医学著作,同时为附近村民治病,医术更上一层楼。

  后来,沈佺期跟随郑成功从事“反清复明”大业,成为郑成功军中不可多得的医师,深受将士们爱戴。郑成功逝世之后,沈佺期于1664年3月随郑经入台湾。当时,台湾百废待兴,困难重重。将士大多数水土不服,很多人身染重病,沈佺期详查病理,亲自上山采药,积极为将士们排忧解难。根据《白莲寺记》记载:“随世子郑经入台。时海岛初辟,瘴气为害,公乃采药治病,治人无数,深受军民感戴,被奉为‘台湾医祖’。”之后近20年的时间,沈在台湾行医济世,解救劳苦大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碾药槽的发现意义重大

  对于这个碾药槽的发现,刘志成称其意义重大。“这和‘台湾医祖’这个头衔是相辅相成的。这有力地证明沈佺期施展医术、治病救人等确有其事。”刘志成认为,沈佺期将大陆先进的医学技术带到台湾,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很好地推动了台湾地区医学技术的发展。而且,沈积极救治军中士兵,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郑成功军队的战斗力,对郑成功收复台湾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刘志成向当地沈氏村民建议,碾药槽还能起到促进两岸人民文化交流的作用,“应当好好地把它保存”。

  上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