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兵妈妈服务队”认下上千“兵儿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05:12  哈尔滨日报

  吴昌林 本报记者 齐鸣

  临近“八一”,香坊区红旗街道办事处的50多位“兵妈妈”又忙活起来———和馅包饺子,购买毛巾、牙刷等生活用品,一起把精心筹备的节目排练了一遍又一遍……这些准备都是为了让驻在香坊区珠江路的哈武警支队的“兵儿子们”过个欢乐的节日。17年来,由刚开始十来个人组成的“兵妈妈服务队”发展成了如今50多人的“兵妈妈服务排”,她们上千个“兵儿子”遍布祖国各地。

  “兵妈妈服务队”诞生于1992年,起先由十来位社区干部和离退休人员组成。她们到哈武警支队与小战士们结成对子,每个“兵妈妈”都认了两三个“兵儿子”。每到节假日,“兵妈妈”去部队“探亲”,给“兵儿子”洗衣服、缝补被褥,看孩子缺什么生活用品,记下来买好下次送来。孩子们放假,“兵妈妈”就把“兵儿子”接回家,做上一大桌子饭菜,给他们改善伙食。

  张桂茹的“兵儿子”小康18岁,是刚入伍的新兵,由于想家常常哭鼻子。而张桂茹的儿子在辽宁某部队当兵,还立了三等功。张桂茹便用儿子的经历鼓励小康。张桂茹还常给远在安徽的小康父母打电话,唠唠小康在部队的表现,让他们放心。看到小康的线衣线裤已经洗得破旧了,过年前,张桂茹把一套新内衣偷偷放进了小康的包里。小康回到宿舍才发现,捧着新衣服泪流满面……

  黄玉贤今年71岁了,17年前,她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兵妈妈服务队”,到如今,她先后认了20多个“兵儿子”。这几年,尽管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患有心脏病和骨质增生,可她还如17年前一样,坚持慰问战士,为“兵儿子”缝缝补补。一次,老伴特地给她400元钱,让她买套像样的衣服出门。黄玉贤却瞒着丈夫,用这笔钱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生》、《童年》等书籍送给“兵儿子”读……

  1998年哈尔滨遭遇特大洪水袭击,“兵儿子”们日夜奋战在抗洪一线,许多战士累病了、累瘦了,“兵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们连续三天三夜煮了3000多个茶叶蛋,熬了十多锅绿豆汤送上防洪堤,一碗碗端到战士们面前。抗洪结束后,部队首长把一枚抗洪纪念章发给了编外军人———令战士爱戴的“兵妈妈们”……

  寒来暑往,战士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很多战士退伍返乡后,与哈尔滨“兵妈妈”依然保持联系。每个“兵妈妈”家里都保留着一沓热情洋溢的来信,从南国的天涯到北国的雪原。很多“兵妈妈”家中多摆出两张床,这是特意为“兵儿子”准备的。“兵妈妈们”说:“孩子们回来,总得有歇脚的地方,这儿就是他们的家!”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