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校长推荐上北大,可行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06:31  台海网

  

校长推荐上北大,可行吗?

  台海网7月3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明小莉 实习生 项一钟伟萍/文 张向阳/图)近日,北京大学拟于明年开始实行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消息引起了广大网民热议。相关报道显示,在推荐者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部分中学校长可以个人名义向北大推荐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学子,被推荐学生可成为自主招生直接候选人。北大招生办主任刘明利表示,目前该制度尚处创建阶段。

  对于这个新兴的“校长推荐制”,学生、家长是否赞同?制度本身又是否可行?昨日,学堂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赞同

  这是一项有益探索

  范先生的儿子去年顺利通过了香港大学的招生考试,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范先生介绍,他的儿子参加了好几次这样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对此他特别有感触。他说,虽然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不可能一开始就尽善尽美,有的校长也不可避免地会被钱权腐蚀,但这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探索,不能因噎废食。

  

  范先生认为,积极改革并推广自主招生制度的益处非常多。首先,考生能够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之外获得更多的机会;其次,高考一般只会选拔出应试能力强的学生,而自主招生考试通常有面试环节,能够综合考量学生的个人品质、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更利于选拔人才。

  范先生表示,自主招生考试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中学改革教育弊端,也能够促进孩子在平时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而且,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一般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就能争取到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的机会,更有利于他们做出明智的、适合自己的选择。”

  从这些益处来看,范先生非常赞同自主招生考试的各项改革措施。他说,事情是好的,关键是具体的做法要透明、公正。据他了解,有的中学校长采用五次大考的总排名来作为推荐学生的标准,这就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做法。

  范先生还认为,中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应该向分层招生的方向进行改革,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要全部照搬美国式的大学自行录取制度。他觉得,未来的招生制度或许是这样的:学习能力出众或者有特长的考生把主要精力花在参加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上;能力中等的考生参加高考;不擅长学习文化课程的学生大可不必挤破头进大学,可以分流至职业院校。

  学生培养会更全面

  王同学今年9月就要进入厦门大学日语系学习。他觉得,如果校长本身的品质和信誉得到了社会和公众的认可,那他推荐的学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种推荐制能促使教育改革更全面,培养出更全面、能力更强的学生,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

  在一家企业工作的周先生则认为,在国内目前的形势下实行这一措施,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是,鉴于社会诚信的现状,应当加强自主招生的透明度,使其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不能流于形式。他真诚地说:“希望北大招生办能够在全国树立起一面旗帜,成为高招改革的一个榜样。”

  大二学生项同学两年前通过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她认为,自主招生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招生手段,能综合检测一名学生的素质,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自主招生改革必须十分谨慎,北大招生办也应该对校长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监督。

  上一页

  项同学所在的高中是 “全国百强名校”之一,与许多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根据对高中和大学的交互模式的了解,她认为,全国一般只有几十所名校能获得高校的自主招生名额。这样一来,广大农村地区又一次被边缘化了。社会公平的基础不是财富分配的绝对公平,而是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在接受高等教育面前拥有相同的机会,社会各阶层才能得到正常的、优化的流通,否则,深层次的矛盾很可能会在若干年后爆发。

  因此,她认为校长推荐制不能只局限在城市中的名校,也应该向农村和小城镇的普通中学打开大门。具体的招生规模目前不宜太大,但是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兼顾到这些普通的中学。

  反对

  会成特权阶级专利

  郑先生的儿子是厦门某中学的一名高二学生。郑先生对这项招生政策的态度非常明确——— 反对。他认为,这种做法会把北大的“入场券”演变成特权阶级的专利,对平民百姓没有多少好处。

  “有钱能使鬼推磨”,某些腰缠万贯的家长可能就会利用金钱诱惑他人。“假使每个校长都很清廉,但也可能因为某些家长是大官,手握重权,迫于环境和各种压力而‘造假’。”郑先生认为,有权有势的家长完全可能影响校长,这样,校长推荐的可信度也会大打折扣。

  厦门理工学院大二学生小刘说自己上了大学之后,才大致了解“自主招生”的含义。他觉得,自主招生在当前实质上就是部分著名高中的 “特权”,实行校长推荐制之后,这项政策又会进一步演变成著名高中中某些权贵子女的“特权”。这完全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

  公示只是一种形式

  应女士的女儿刚读完大一,她的女儿是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进入名校的。从最初的选拔到最终的录取,都是分数说了算,应女士认为这样的选拔才相对公平。

  在应女士看来,公开被推荐考生的信息是一种形式主义,哄着大家玩的。因为据她了解,一些学校很愿意为即将申请国外名校的学生修改在校成绩,若有考生被校长推荐给北大,学校为了自己的面子,是否也可能把学生的在校成绩单改写得漂漂亮亮呢?

  就读于某大学新闻专业的张同学回忆,高三各大学的招生考试名额都是学校 “内定”的。作为学生,往往是最终的推荐结果出来了却还什么都不知道。有的推荐对象是得到大家认可的,也确实是品学兼优的同学;但仍有一些平时成绩不到年级前30名的同学被推荐去参加名校的小语种招生考试或自主招生考试。

  上一页

  校长也有无奈之举

  某中学崔老师表示,在他看来,校长日常工作重点是管理学校的教学和行政工作,很少去主动了解学生们的才能和品德。校长们也不具备推荐优秀学生的可能性。而且,北大只把这项权利给了部分高中,这些高中绝大部分又是国内顶尖名校,校长们因为繁忙无暇做好这项推荐工作的可能性很大。

  大二学生小唐回忆两年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说:“有时校长本人想秉公办事,但却会受到高校招生办的影响。”他认为自主招生最终的“把关人”还是高校招生办。而“校长推荐”这项政策是否能实现公平公正,高校招生办自身负有最重要的责任。

  小唐当年所在学校校长曾想按高二整个学年的四次校级考试的总排名来分配参加某名牌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名额,这名额本该属于一位女生,可招生办却只要男生,说女生进了大学以后潜力不如男生。于是,名额最后只好给了一位总排名第四的男生。

  专家

  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学生、家长、普通教学老师的意见如此,学校校长又有何看法呢?昨日,松柏中学校长郭顺敏、厦门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吴启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们都认为要打破“一考定终生”的局面,教育制度、考试制度须不断进行改革,需要 “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老师、校长对学生比较了解,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因此将“推荐”作为参考因素之一更全面。两位校长都认为,北大此举可加以尝试,以实践检验其是否具备可行性,由此,以后的改革才能推进。

  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海峰表示,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参考美国的做法将高考成绩、中学成绩以及老师校长的推荐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指标。但由于对推荐信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很多人表示反对。

  他分析说,一般情况下,校长、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进入好的高校深造,因此,在推荐信里说的几乎都是好话。国外的大学招国内学生现在多不再看推荐信的原因就在于此。同样的,台湾也有过申请(推荐)入学的做法,但是两年后就戛然而止了。

  “中国的国情不得不让部分人群对此表示担忧。如果相关监督制度不到位,就可能走向保送生 ‘保良不保优’的局面,各校为了提高重点大学升学比例,而将把握不大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送入重点高校。”刘海峰坦陈,“校长推荐制”的可信度有待提高。

  对于北京大学想要试行这一制度,刘海峰认为有其道理。若真能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平时的真实表现和成绩反映出来,进而改变只看分数的高考制度,是不错的改革。

  刘海峰表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北大此措施是否可行还需尝试了才知道,实践证明做得好,不妨再扩大范围。

  上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