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卓琳的云南岁月:大观楼姐妹争背长联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09:35  生活新报

  

  

卓琳的云南岁月:大观楼姐妹争背长联

  卓琳同志在宣威的故居 本报记者 张训武 摄

  恰同学少年

  卓琳的云南岁月

  虽然出去得早,但是对家乡,对三姐妹一起生活的那些快乐时光,卓琳的大姐浦代英一直念念不忘。每每和两个妹妹说起在云南家乡的故事,浦代英总想写点东西留给后人——既作为家史,也作为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为了找寻她们三姐妹曾经的足迹,浦代英于上世纪末回到了云南,回到了宣威老家,记下了她们三姐妹在家乡那些难忘的故事。

  在宣威

  展现活泼天性

  在宣威家中的时候,琼英(即卓琳同志)展现出这个年龄的孩子特有的活泼顽皮,她的大胆让家人记忆深刻。代英记得,有一回三姐妹想到白家湾的地里去,走到河边才发现河面太宽无法通过,只能从河上架设的一座小木桥上走。小木桥年久失修,显得颤颤巍巍的,代英正在踌躇,就听琼英大声说:“我敢过,我敢过。”琼英那个时候只有几岁大,姐妹们完全不知道她从哪里冒出的勇气,话音未落就一步跨上木桥。然而没走出几步,年幼的琼英就慌了神,“扑通”一声掉进河里。被姐姐代英捞上岸时,琼英已经浑身湿透,但她并没有受到母亲的责骂,这次意外也没有令她活泼的性格有所收敛。

  代英眼中的琼英是父亲最小的孩子,在家里自然是备受宠爱的,也因此非常娇气。代英看不惯妹妹娇滴滴的样子,就经常打她,而每次琼英的哭声都会为代英换来一顿父亲的责骂。一次不知什么原因,代英下手很重,琼英的眼睛充血了。从此以后,姐妹俩没有再动过手。许多年过去了,某日聊天,代英重提往事:“卓琳,你还记得小时候我打过你吗?有一次我把你的脸打青了,眼睛也充了血,你记得吗?”“脸打青了?有这事吗?”琼英当时还太小,完全不记得这事,但这还是让代英感到非常愧疚。

  去广州

  躲过缠足之痛

  

  [1]

  

  按照宣威旧时风俗,女孩子一到四岁就要缠足。在这件事情上,不愿被束缚的代英和母亲雷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并趁着玩耍的时候扯掉缠足布,像男孩子那样到处乱跑,这让不忍束缚女儿天性的母亲非常为难。由于长年在外奔波,父亲和哥哥都不主张缠足,虽然他们每次回家的时间都不长,但总是向家里人宣传放足的好处,这使得那些束缚人的旧习俗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家规”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松动。

  当时全社会都开始反对缠足,云南尽管闭塞落后,但时代的风潮还是不可避免地席卷了云岭大地,代英的妹妹琼英便是这股风潮的受益者。琼英在很小的时候就随着母亲雷氏到了广州。作为革命中心的广州当时已经有了妇女解放的新思想,没有人缠足,而母亲也没有像在家乡时那样要求琼英缠足。在宣威时缠足一年的琼英到广州后便得以放足。在姐姐代英看来,在新思想笼罩下成长的妹妹实在是非常幸运。

  而作为成功商人的父亲浦钟杰(字在廷),给予儿女们的不仅只有宠爱,还不忘考虑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正是有了这样一位开明的父亲,包括琼英在内的浦家的女孩子们得以前往昆明接受新式教育,为日后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最终投身革命,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昆明 接受新式教育

  

  

  跟随母亲和哥哥从广州回到昆明后,琼英没有返回宣威,一直住在自家商号里。1926年3月,代英、石英和她们的小姑姑浦济贞在父亲浦钟杰的带领下,到昆明与家人会合。代英与琼英重逢后,第一印象是妹妹长高了,比原来漂亮了,依然天真活泼。

  三姐妹记得某天哥哥从外面回来后,兴冲冲地向三姐妹宣布:“这下好了,你们明天就可以去上学了!”哥哥口中的学校,就是当时的昆明市第十五小学。从此,三姐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其实早在宣威生活的时候,浦钟杰就给女儿们请过一个先生,在家里教她们读书认字。当时宣威唯一的一所小学是由原来的榕城书院改造而成,并且只招收男生,为避免女儿们将来因没有学问而吃亏受罪,浦钟杰想尽办法让女儿们享有与男孩同样的权利。然而请来的老先生并不认为读书对女孩子有什么用,一天到晚只是教大家背诵《三字经》和《女儿经》之类的东西,既不讲解也不教写字,姐妹们把这称之为“白眼书”。

  那时候,浦家的男孩们早已被送到昆明读书,遇到假期回家来,总要给妹妹们讲一些前所未闻的故事,让她们很早就对昆明充满了向往。而三姐妹在宣威读的“白眼书”也并非完全无用,还是为她们打下了一点文化基础,因此到昆明第十五小学报名时,老师根据她们的受教育程度,直接把她们安排到了三年级,并且在同一个班级里。

  同在宣威时相比,姐妹们接受的完全是一种新式的教育,它不再把宣扬传统的道德教条作为唯一的目的,展现在三姐妹眼前的,是一个等待探索和学习的世界。当时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自然、体育、音乐等,每一门都让三姐妹着迷,她们学习也非常用功,考试的时候每门功课都是优秀。由于在三姐妹中年龄最大,代英在接受老师的单独辅导后,短时间内就直接考上了省立女子中学(1932年改名为云南省立昆华女子中学,简称昆华女中)的附属小学,两年后又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赫赫有名的省立女子中学,那是当时整个云南省唯一的一所女子中学。石英和琼英在昆明市第十五小学也只读了两年,就考入了昆华女中附小。当代英在昆华女中读到二年级时,她们也考进了昆华女中,三姐妹基本上一直在同一所学校上学。

  在大观楼 姐妹争背长联

  

  

  位于毡子街的一栋三层楼房的二楼是三姐妹的闺房,虽然有二哥和二嫂关照,但是三姐妹对自己房间的卫生打扫有着严格的分工,房间轮流打扫。

  琼英经常痴迷于书本中的世界,她手上只要有本书,整个世界都与她没了关系,因此,轮到她打扫房间时,她就以各种理由推托。浦济贞和石英有时就迁就她,替她把屋子打扫了。时间长了,代英就不乐意了,会和琼英闹意见,甚至吵架。但这似乎也吓不到琼英,她爱看书的习惯没有改变,捧起一本书,那就是她的世界。

  除了爱看书之外,琼英还喜欢听京剧。当时浦家有一部留声机,还有很多百代公司出版的京剧名家唱片。每次琼英放学回家,要么看书,要么就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听京剧。在长时间的兴趣培养中,琼英慢慢了解了不少戏曲知识,还知道了 “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名家的诸如《贵妃醉酒》、《游园惊梦》、《昭君出塞》等都非常熟悉。在她八十岁的时候,对京剧的热爱仍然不减,她除了听京剧,还订了戏曲杂志,电视上要是有京剧节目她是从来不会错过的。

  在昆明上学的日子,大观楼、翠湖是三姐妹永远也玩不够的地方。三人总喜欢在翠湖阮堤的拱桥边停留观看,看涨起来的翠湖水拍打堤岸,桥边的老垂柳枝叶摇曳,看人们在湖边嬉戏追逐。而在大观楼,三姐妹总是争抢着背诵一百八十字的《大观楼长联》以作炫耀。

  出云南

  源于练习短跑

  

  

  云南历来比较重视体育运动,在三姐妹中,因为琼英天性活泼,是最爱好体育运动的。在学校,琼英经常上树、爬墙,有一次趁家人不注意,琼英甚至爬到了屋顶上去玩耍。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发现琼英肌肉坚实有力、爆发力强、跑姿正确等条件后,建议她专门练习短跑。经过训练,她不仅拿到了昆女中的第一名,还在昆明市的运动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成为了昆女中著名的短跑健将。

  1931年9月,琼英代表云南省前往南京参加全国性的运动会,在经过越南海防,途经香港时,发生了“9·18”事变,运动会取消,25人组成的云南省体育代表队成员在途中面临回家和离开队伍的两种选择。最终,队伍中年龄最小的琼英选择了去北平,并把决定先后通知了领队和父亲。

  刚收到琼英的信时,浦钟杰还是作了一番思想斗争,不过终于同意了他溺爱的小女儿的选择,并答应解决她的开销问题。在上海短暂休整了半个月后,琼英登上了开往北平的列车。从那时起,十五岁的琼英离开了家,开始了她另一段人生之路。

  由本报记者 唐娜 李茜 整理自浦代英所著《无悔的岁月——我们姐妹的人生道路》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