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卓琳只为私事回过一次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16:37  生活新报

  73岁浦恩志是卓琳的侄子,现在宣威蒲山务农,在他的记忆里,只见过姑姑3次,只有祖父去世的那次,也是唯一一次,卓琳为私事回家。当时只有14岁的他依稀记得,姑姑穿着灰色的双排扣列宁装,衣服洗得有些发白,脚上穿着布鞋。料理丧事时,按农村风俗要杀猪招待客人,但姑姑说:“国家刚刚解放,丧事一切从简。”所以当时招待客人的,只有白饭和豆花。

  浦恩志说,第二次见到姑姑是1980年,那次是公事,姑姑穿着旧军装,跟姑姑吃了一顿饭,吃饭时卓琳非常关心家乡和家里的发展,席间告诉他们要在家好好种地,国家会慢慢好起来的。第三次是在北京一个堂姐那,姑姑详细询问了家乡的变化、土地到户的情况,听说他家土地到户分了两亩多地,鼓励他们努力生产。

  和浦家大多数亲戚一样,浦恩志留在家里务农,他说当年族人大多跟着祖父出外闯荡,父辈们投身革命,四海闯荡,将大量家产变卖支持了革命,现在还留在老宅的只有他和浦恩宇两家人了。浦恩志说,子侄辈里只有他对姑姑印象较深,姑姑唯一回宣威的那次,其他同辈还都只有四五岁。

  虽然几十年没有再回老家看看,她和姐姐浦代英经常还挂念家乡父老乡亲。浦恩志说,姑姑给家里的侄儿侄媳寄过衣服,家里人也给她寄送过土特产,有自家的宣威火腿,还有家乡的玉米面,每次姑姑收到这些土特产后都会打来电话告诉他们已经收到了,并询问一些家里的情况和家乡的变化。

  在宣威东山腰部,有一座石碑,上面刻着1993年卓琳致当时宣威县委领导的一封信,“希望教育好人民群众不要乱砍滥伐,要积极绿化荒山,才能保持好水土不再流失,为子孙后代造福。”与信一起寄来的,还有卓琳与代英捐的3300元钱,用来植树造林。从1992年6月至1993年9月,卓琳和姐姐代英先后4次给宣威“希望工程”捐款共7600元。

  本报记者 张扬 杨质高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