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唯留挚爱在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1日06:13  今日早报

  唯留挚爱在人间

  ——追忆卓琳同志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卓琳,一位平凡的女性,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站在一代伟人邓小平的背后,默默地奉献了一生……

  2009年7月29日,是巧合还是一种约定,卓琳也在自己93岁时追随他心爱的丈夫安详而去。此刻,北京景山后街的一个两进式的普通院子里,那两棵相依并立的油松,仿佛还在凝望那一对老人携手漫步的身影。

  因为爱,她甘愿如影相随,陪伴他熬过严酷的寒冬,和他一起等待春暖花开

  翻开卓琳的履历,她的头衔只有“秘书”二字。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却离不开她的执手相随。

  在这间小院内,卓琳亲手种下的雪松、西府海棠和石榴树已经长大。在牡丹、芍药和月季花丛掩隐之中,曾经的小树如今已经郁郁葱葱。一夜雨后,花瓣夹杂着落叶铺陈在小路上,它们似乎也在静静地回忆些什么……

  1939年,延安的金秋,给卓琳的一生带来了最大的改变,在这里,她认识了邓小平,彼此相识相爱。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卓琳抱着“砍头也要跟你走”的决心,陪伴丈夫一路走过。

  1952年,邓小平从中共中央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后,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邓小平被打倒,卓琳很痛苦,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

  邓小平挨批斗时,她在他身边,从未放开过他的手;

  邓小平失去自由时,她仍在他身边,陪他一起劳动、散步,帮他打听外界的消息。

  ……

  艰难岁月,更显出他们之间的情深意切。“发配”江西的日子里,挖地、拔草、种菜、施肥,虽然空间有限、空气压抑,他们却甘之如饴,夫唱妇随。

  因为爱,她不离不弃,即使爱人已经远走,也一样要完成他的心愿

  卓琳和她的丈夫,分享着一样的爱,也拥有一样的胸怀。她能陪伴他一路走来,始终宠辱不惊。

  1978年10月和1979年1月,邓小平先后访问日本、美国,卓琳都随同出访。在国际交往的重大场合,有人评价卓琳的表现温文尔雅、落落大方,以中国女性特有的端庄,和邓小平一起给国外友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白宫日记中,记录着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夫妇在肯尼迪中心观看演出的场景。卡特写道:最后一个节目是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邓小平与夫人卓琳走上舞台,热情拥抱和亲吻了这些美国孩子,此举让很多美国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无论身处低谷还是走向辉煌,她对他,不会有丝毫的改变。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这八个字是他们感情最真实的写照。

  1997年2月,邓小平走了,留下孤独的她。时年81岁的卓琳眼含热泪,强忍悲痛,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小平的骨灰,久久不愿放手,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泣不成声……

  只是,心愿未了,那是他的心愿,也是她必须要代他完成的心愿。

  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刻,卓琳穿上了儿女为她特别订制的新衣服,踏上香港的土地,完成邓小平“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夙愿。

  因为爱,她这一辈子只有付出,没有索取,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安抚他忧国忧民的思虑

  “妈妈心里没有她自己,她爱自己的丈夫,爱这个家,爱她的孩子,对所有的亲戚和朋友真诚相待,但是她心里唯独没有她自己。”邓榕,卓琳的小女儿,抚摸着院内的花木深情地说。

  是啊,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这一辈子只有付出,没有索取。但是她获得了大家的爱,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在邓小平的办公室中,一盏绿灯罩的小台灯仿佛诉说着一段段回忆——

  就是在这盏小台灯下,卓琳夜复一夜亲手为女儿抄写着一本本数学竞赛的习题,因为邓楠爱做数学题,而习题册是向老师借来的;

  就是在这盏小台灯下,卓琳一边打着全家孩子们的毛衣毛裤,一边为儿子默字,因为小儿子太调皮,总要妈妈督促;

  ……

  “妈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照看好,不让爸爸操心。”邓林说,“虽然他们之间没有太多语言上的表白,但几十年来从没红过脸。”

  在邓家生活了20多年的王秘书说,小平同志和卓琳同志都非常喜欢孩子,也乐于帮助别人。自己的5个孩子、邓小平的妹妹及妹妹的孩子、卓琳姐姐的孩子都生活在邓家,都由卓琳亲自照看,一视同仁。同时,因为许多老同志、老战友在外地工作,他们的孩子也被卓琳接到家里。

  因为爱,她终生铭记他的嘱托“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将忠诚和挚爱献给自己的父老乡亲

  邓小平和卓琳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为“希望工程”捐款。

  1992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一位老共产党员”分两次捐款5000元。后来人们才知道,那是邓小平夫妇的捐款。

  “最早的主意就是妈妈提出的,而且也是她一手操办的。”邓楠回忆说。

  其实,无论小平在世时还是他走后,卓琳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捐助。邓林说:“我们一家人都支持希望工程,母亲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1994年她补发了4000多元工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不过她捐款从来不透露真实姓名。”

  在一封给家乡云南宣威的信中,卓琳写道:“我们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但对家乡人民还是念念不忘,我们现已年迈,常以不能为家乡多作贡献而内疚……”随信卓琳寄出了2600元钱给家乡的“希望工程”。

  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中,曾摆放过这样一张捐款收据。收据上“捐款者”一栏印着两个字:卓琳。“去年5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收到一笔10万元的捐款。”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李明斌介绍说,这笔善款来自卓琳老人。

  在得知四川发生地震的消息后,卓琳心急如焚,她一面积极发动家人为灾区捐款,一面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10万元捐给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这10万元,不仅是卓琳老人一生的积蓄,还有她对灾区群众无尽的惦念和关心。

  卓琳一生非常低调,生前多次嘱咐子女在办理她的后事时一定要从简。这几天,儿孙们在她原先住过的屋子里设起小小的灵堂,这也是他们唯一一次违背母亲的意愿。照片上的妈妈,精神饱满,笑容爽朗。

  按照卓琳的遗愿——她的遗体和角膜捐献出来,骨灰将撒向大海。在他们共同热爱的大海深处,她将与自己挚爱的丈夫重逢……

  据新华社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