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奇装异服”带来的讯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2日08:41  新闻晨报

  

“奇装异服”带来的讯息

  □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照片。当时有句顺口溜:不管多大官,都穿蝙蝠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

  《黑蜻蜓》在1980年代风靡一时,影响力可比今天的“时装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大多了。它根据上海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的真实经历拍摄,生动地记录了上海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幕。2007年,电视节目 《深度105》还做过专门的报道“揭秘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

  1979年3月,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首次来北京和上海,上海市服装公司的徐文渊有机会看了这场“震撼”的秀,她在节目中回忆道:“一个模特儿披了一件长长的披风走出来,走到中间,披风一下滑落下去,露出超短裙,袒胸露背。这个时候,整个会场的空气一下子凝固了,有的男士把头低下去,都不敢看。 ”

  激动不已的徐文渊和同事们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成立时装表演队。 “有的人讲什么时装表演啊,还不是奇装异服加美女,我一听,美好的事业这样评价,眼泪哗哗全流下来了。 ”

  时装队开始演出了,很多人觉得有伤风化。“有一件晚礼服露一只胳膊,是队员徐萍穿的。首场演出之前,徐萍的父母突然跑到后台来了,他讲,我们的孩子才18岁,这一步如果踏错了,今后她怎么做人? ”

  1983年,上海时装表演队进京演出,轰动全国,海外媒体更是将这场演出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象征。原时装表演队队员史凤梅在节目中说,“我记得很清楚的,(演出结束后)我也没有卸妆,袖子撩得很高,热得不得了,然后就是跟领导握手,他们说,你像打架一样的。 ”

  当时,时装表演队用的都是仓库积压的面料,自己设计制作。这些衣服仿佛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款式格外奇特,色彩格外浓艳。

  电影掀起的风潮迅速刮到了“时装中心”华亭路。这里许多个体摊主头脑活络,手脚麻利,白天做生意,夜里连夜赶制新式服装。一部刚放映的电影电视剧中的时髦衣服,第二天便会挂在华亭路的摊位上。

  “奇装异服”所携带的变革、奔放、痛快的讯息,表达了当时年轻人的心声。如今仍然喜欢着“设计感”服装的中年女性——她们大多聪明、勤劳、热心,对生活、自己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当年就是管翠香那样的渴望生活更多色彩的年轻女孩吧?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奇装异服”不那么美了:款式大胆但刻意,颜色过于强烈有欠和谐。而那些喜欢穿得与众不同、操心着房子孩子的中年女性,她们内心的自由比二十多年前更多吗?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