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辞别航校归故里 扎根家乡搞生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2日09:08  燕赵晚报

  

辞别航校归故里
【人物档案】姓名:康凤岐出生:1928年原籍:平山县里庄入伍:1946年返乡:1955年经历:曾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二等功,获“人民功臣”称号。抗美援朝回国后回到老家务农,现在县光荣院疗养。

  这是一个历经战争风雨的战士,一个饱经生活沧桑的老人,一个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英雄,“勇敢”与“倔强”是他生命里出现最多的两个词。当战火纷飞的年代远去,一切归于平静时,他又变为一个最普通的劳动者,在家乡的土地上,播撒着生活的希望。

  本报记者 刘青

  实习生 刘远凤/文图

  7月28日,记者来到平山县光荣院,见到了康凤岐老人。他今年81岁高龄,身体依然非常健康,耳不聋,眼不花,从部队复员回来后,一直在家乡务农,去年才到光荣院养老。将近十年的军旅生涯对他的整个人生来说并不漫长,却汇聚了他一生的荣耀和回忆。在此后的时光中,他靠着这些回忆,度过了平淡生活中的艰苦和磨难。

  皮带上挂着洋瓷碗

  康凤岐出生于平山县里庄。他家境贫寒,六口人守着三间旧屋和几分薄田生活,父亲的身体不好,只能干轻点的活,大他三岁的哥哥参军离家,弟弟年纪还小,十几岁的康凤岐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县里派人到各村征兵。18岁的康凤岐热血沸腾,把田地交给村里人代耕,来到解放军驻保定的部队,和哥哥一样,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47年10月的清风店战役,是康凤岐参军后打的第一仗。当时的晋察冀野战军命令一部分军队向南隐蔽急行军,绕过保定城,去围歼从石家庄来的罗历戎部,康凤岐正在这一队伍中。从保定北绕到保定南,有100多公里路程,康凤岐和战友们走了一天一夜,赶在敌人之前到达了预定地区。康凤岐说:“身上只带了简易的装备,皮带上挂着洋瓷碗,行军路上饿了就吃小米干饭,衣服一直湿漉漉的,脚上也磨起了许多水泡。”

  “到了预定地点,简单吃了点东西,天不亮就开始发起攻击了,第一天战斗地点在野外,后一天就到村里打了,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躲在屋子里。”“能在一个昼夜从保定北赶到清风店,这根本不可能,除非是从天而降。”国民党军官罗历戎曾孤傲地断言,让他没有想到的是,10月19日晨,康凤岐所在的野战军就到达清风店,成功将罗历戎部分割。

  康凤岐回忆说:“清风店战役伤亡很大,他认识的机枪班班长就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了。”就在1947年这一年,康凤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沟里堆满了尸体

  1948年11月22日,康凤岐加入了“尖刀连”,参与解放新保安的战斗。攻打城墙时,他第一个登上城楼把红旗插上去。当时在城墙外有一道沟,沟里堆满了尸体。

  尖刀连的任务是首先登城,之后守住城墙,然后第二梯队攻城。激烈的炮声过后,康凤岐看到许多人倒下了,被弹片击中的人身上着了火,衣服都烧焦了,分辨不出哪个是哪个。“当时与我们对抗的35军是傅作义的王牌队伍,他们装备先进,都是机械化,人家用汽车轮子跑,咱们是两条腿追。”

  “解放军采取优待俘虏政策,只要缴枪就不杀。当时的国民党军军长郭军用(音),外号郭麻子,战争结束后我们在地道里找到了他的尸体,特地拍了照片,证明他是自杀的。”这次从天不亮就开始打,天黑时战斗结束,尖刀连伤亡很大,一百多人死亡了三分之一。这次战斗中康凤岐立了二等功。军功章送到家里时,他的父亲却不愿意要,“他的思想落后,”康凤岐说:“父亲觉得打仗越勇敢,在战斗中牺牲的几率就越高。”

  抢渡黄河进入银川

  1949年7月份,康凤岐所在部队到达甘肃,当时驻守银川的国民党军队首领是马洪奎等三兄弟。我军在一座大山上与敌人狭路相逢,“当时天下着大雨,衣服都淋湿了,由于天气湿热,我的手指关节长了毒疮,骨头都露了出来。打退敌人后,敌人顺着大山逃到银川。我们部队又追到银川,中途发生了几次小的交火。当年7月的一天下午,我记得大约是四五点钟渡过黄河。”

  长时间的急行军让他们疲惫不堪,此时康凤岐他们看到对岸有几十辆汽车来接,还有五条木船在等待,大家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宁夏的一位市长亲自来黄河岸边迎接我们了”。那时黄河还没有架起大桥,解放军就靠十几条船和羊皮筏子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中一船一船地抢渡。渡河后又坐车,抵达宁夏已经是晚上10点多。

  “在银川没有和敌人交锋,因为这时的国民党队伍已经乱套了,逃的逃,跑的跑,剩下的队伍也是七零八散的,大多数跑回家了,剩下一些散兵在银川城里趁火打劫。在宁夏住的那段时间,我们忙着收编了投降的骑兵,到军库里清点留下的枪支,其中有很多是步枪、盒子枪。我得到了一把盒子枪,此后一用就是好几年。”结束了在宁夏的事情,康凤岐返回山西祁山。他回忆说:“祁山是个富区,那里盛产小麦。”在那里,康凤岐和战友们开始修建宝鸡到天水的铁路。

  自觉文化低返乡

  1950年,康凤岐加入抗美援朝的第一批驻朝部队。一年后,从朝鲜返回。

  回国后康凤岐被派往长春航空学院学习,“当时参加考试的有4个人,合格的只有我一个。”康凤岐骄傲地说。1953年他到石家庄大郭村航校工作,政委希望他留在部队上。但康凤岐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不够,“我只学到了初中语文的知识,怕领导分配了工作不能胜任。”经过考虑后,康凤岐决定返乡,他觉得在农村才能发挥作用。

  1955年,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平山县里庄。六百元复员款,八十斤小米、麦子,这是康凤岐所有的家当。“当时农村没有车辆,连拉车都没有。和当初离开时一样,我是自己走回村里的。”对于领到的复员款,康凤岐很满足,“那时80块钱很值钱,玉米棒子三块钱可以买30斤。”他开始翻修老房子,又盖起了三间小屋,和乡亲们一样在地里种麦子和玉米。1952年他的父亲过世。

  无果的婚事

  康凤岐回到村里后,开始有人上门给他“说媳妇”,在当时的村子里,年轻人大都早早结婚生子,像康凤岐这样当兵多年再回乡的,已经属于大龄青年了,本村几乎已经没有适龄未婚的女子。几个媒人给康凤岐开出的条件都是男到女家,他回忆说:“那时还不时兴倒插门,觉得难以接受。”因此,虽然有几位姑娘和他比较投缘,但因为这个原因,康凤岐一次又一次与婚姻擦肩而过。

  从此,康凤岐一直独身。追忆往事,年已八旬的康凤岐流露出茫然的神色,喃喃地说:“都过去了,都过去了。”婚事不成,康凤岐专心在自己村子里搞生产,由于劳动积极,他成了村子里的生产队长。大跃进时,康凤岐被县武装部派到平山的一个乡烧钢砖,“去了五六十号人吧,没有机器,只有几匹马,基本都是人力往下抬。在那主要是能吃到饭,挣的工钱是很少的,干了一年多,只挣到了几块钱。”很快钢厂停产了,康凤岐又回到老家。

  1962年,对康凤岐来说,是充满灾难的一年。他的母亲过世不久,小妹妹眼睛又失明了。康凤岐心急火燎地带着妹妹到邢台一家眼科医院检查,医生判断不是眼睛的毛病,康凤岐又把妹妹送到石家庄的医院。经过两个星期的治疗,妹妹的眼睛能看到东西了,康凤岐满心欢喜,以为妹妹的病能好了。没想到的是,她的病情很快恶化,最终只有十八岁的妹妹在医院病故。妹妹的死给了康凤岐沉重的打击。

  1963年,康凤岐的哥哥也复员回到家,弟兄三人终于团聚,父母和妹妹却已经阴阳相隔,他们三人决定不分家,一辈子都守在一起。以后的岁月里,除了一直在村子的小弟弟结婚成家,依然和哥哥们共同生活以外,大哥和康凤岐一样,也终身未婚。

  “文革”时期,康凤岐家的墙上被贴了大字报,造反派给他列举了“十大罪状”,康凤岐非常气愤,与造反派在大街上展开“公辩”,要他们拿出证据,说说有什么罪状。贴他大字报的是造反派的一个头头,和康凤岐一个生产队,两人还很熟悉,那个人被康凤岐的气势镇住了,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1972年,村里修民主渠,康凤岐又参加了修渠的工作,修渠结束后,他们弟兄三人每人分到了五分地。康凤岐是县里的优抚对象,每月能领到8元的补助款。

  2006年,平山县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劝说康凤岐到光荣院养老。平山县光荣院的工作人员李细梅告诉记者,光荣院里百分之九十多的老人是终身没有结婚的。■

  [延伸阅读]

  到目前为止,入住平山县光荣院的老人,包括29名革命荣退军人。住院优抚对象平均年龄83岁,最大的94岁。老人生活执行每月360元的标准,每餐饭菜不重样。服装每年500元,节日有新装。

  八一前夕,平山县民政部门对重点优抚对象进行慰问,同时为他们每人发放过节补助200元,连同年度门诊费、第三季度抚恤补助款,全部发放到优抚对象手中。并且与县中医院开展优抚医疗下乡,为567名“三属”、618名残疾军人、1371名老复员军人、128名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和986名参战涉核人员进行了体检,为他们建立了健康档案。■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