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培根:创新教育不能仅限于优秀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2日19:06  荆楚网

  荆楚网消息(记者张扬、通讯员周前进)7月上旬,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微软“创新杯”2009全球总决赛在埃及开罗落幕。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对此尤为高兴。该校的两个大学生创新团队,代表中国学生在那里参加了4个项目的竞赛,获得了3项全球第二名;而且,这已是该校学生连续第三次夺得“创新杯”中国区竞赛冠军后,代表中国学生参加全球总决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受到海内外瞩目。

  近日,记者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采访了李培根院士。他说,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今年3月启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围绕育人观念及举措,持续开展了深入的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他认为,该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氛围和风气,高校的创新教育不能只限于优秀学生。

  创新“实验”培养大学生创新团队

  李培根称,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在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去年9月,该校与丝宝集团合作,针对本科生创立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创新示范区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独立建制的启明学院。学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自愿原则,把符合一定条件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实验班、特长生等遴选进学院实施专门的培养计划。至今已有17个大学生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以及10余个实验班、部分特优生等近1000学子成为该院学生。学院主要办学思路及举措为:其一,非常强调发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潜能,也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进入该院的学生团队或个体,在导师的指导下,要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每位学生要遵循兴趣驱动、注重过程的原则,自主完成不少于一项创新性实验计划。

  其二,提倡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活动,促进多学科交叉。现在中国高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按专业来培养的,虽然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可以选修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或修双学位,但这还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形下,真正的更好的学科交叉是让不同学科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在一起进行某些学习实践活动,如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互相交流,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好处。启明学院把不同专业背景和特点的学生创新团队和实验班等遴选进来,相对集中地开展相关学习、学术和实践活动,有效地实现了多学科交叉。

  其三,加强与社会、业界的联系,引导学生与业界联系起来开展学习与实践,力求与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社会、业界和国际的关系呈现最大限度的开放性。比如,该院联创团队的成员们多年来坚持了解业界发展趋势,直接研究业界最新技术,与微软、趋势科技等企业保持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点团队则以项目为牵引,把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掘直接与为企业做项目对接起来。电工电子科技创新基地则与一些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基地或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培训。

  其四,在专业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宏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引导学生在宏观问题、重大问题、整体联系上进行训练和思考。学院实施创新教育特别课程,已开设《工程导论》《信号完整性与电磁兼容》《随机过程》《批判性思维》等课程。《工程导论》由5位院士和2位知名教授共同主讲,涉及能源与环境、太空、能源发展战略、自动化与社会、科学技术工程、电气工程学科发展、专业教育的宏思维培养以及主动学习过程与方法等。后3门课均由来自国外的教师主讲。加强宏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宇宙观、方法观、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其专业在解决人类重大需求上可发挥何种作用。

  李培根说,该校还针对硕士、博士研究生设立了创新研究院,力图通过大项目的研究,把优秀学生、优秀导师、优质的项目配置在一起,促进多学科交叉,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他认为,现在的教育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所以,该校想借两个新型学院的创立,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努力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向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转变。

  创新教育不能只限于优秀学生

  李培根认为,社会的人才结构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形,塔尖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塔的底基是技术工人等,他们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都能做出很多创新成果,而且越是到金字塔“底层”,所需要的人才就越多。

  为此,李培根在不同场合都强调:创新教育不能只限于优秀学生;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创新教育的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让最广大的学生受益。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可惠及“最广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办尽可能好的教育。李培根介绍,该校坚持实施“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育人为本”,就是强调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在“育人以本”上,大学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不能平行的,也就是说,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应为人才培养服务。“创新是魂”,强调的是求是求真,要把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创新的精神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在“育人”这一办学的根本任务上。“责任以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本身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二是培养的人才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坚持实施“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及开放式办学等方略,在全校学生中大力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氛围,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该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比如不断完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开展专业边界再设计,加快特色专业建设步伐;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优秀教材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广大教师担任本科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学生学术发展支持与服务中心,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各类国家级、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平台建立向大学生开放的制度,使大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建设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社团,鼓励、资助大学生参加在全国或国际具有较大影响的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李培根说,“开放”是该校办学的基本理念。该校充分发挥其应用性学科的优势,促使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最大限度地向学科开放、向业界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让师生有更多机会到社会或业界中去,让业界或社会人士更多地参与教学设计、走上大学讲台,让业界和社会需求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的重要资源和阵地。仅2008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就先后与丝宝集团梁亮胜先生共建启明学院,与翰名教育科学基金会主席萧恩明先生共建创新研究院大楼,与全球500强企业伟创力公司共同设立“伟创力-华中科技大学研发中心”并在珠海建立实习基地,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WISCO联合实验室”,与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企业的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与全球最大的专业化空调企业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目前,该校已经构建起了“五个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即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学研产联合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单在国内外各种重大科技赛事中屡屡获得验证,也获得了高校同行及用人单位的一致青睐。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