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扬"孺子牛"精神 奠和谐江城基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3日02:39  长江日报

  

扬"孺子牛"精神奠和谐江城基石

  东西湖区雅渡村改造后的新农庄

扬"孺子牛"精神奠和谐江城基石

  没有国界的姻缘

扬"孺子牛"精神奠和谐江城基石

  社区纳凉室里免费体检

扬"孺子牛"精神奠和谐江城基石

  政府为困难群众打年货

扬"孺子牛"精神奠和谐江城基石

  救助站里的年夜饭

  扬﹃孺子牛﹄精神 奠和谐江城基石

  ︱︱武汉民政行风政风建设纪实

  武汉市民政局政风行风建设公开承诺

  武汉市民政局被列为2009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部门之一。为了使政风行风建设和评议取得实效,促进全市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向社会郑重承诺:

  (一)全市城乡低保在25个工作日内完成受理、审核、审批及公示程序,符合条件者及时纳入,应保尽保。

  (二)对符合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条件的低保、“三无”、“五保”对象,在15个工作日内及时救助,确保应救尽救。

  (三)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困难家庭,当年给予城市每户1500元以内、农村每户1000元以内的一次性临时救助。

  (四)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款落实率100%,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兑现率100%。

  (五) 婚姻登记于周六9:00—16:00延长服务时间受理登记;法定节日和周日实行预约办理登记。

  (六)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社会组织10个工作日内办结发证。对市级社会组织提供“网上年检”服务。

  (七)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全天候救助,中心城区内接到求助电话后1小时内及时救助。

  (八)殡仪馆实行24小时电话预约接运遗体,服务程序、项目、收费公开,全程专人引导。对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实行基本火化项目费用全免。

  以上公开承诺,热忱欢迎全市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在江城900万市民心中,武汉民政有众多不同代号。

  在城市,民政叫“883”,社区建设让500万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更美。在农村,民政叫“家园”,新农村建设让2087个行政村旧貌焕新颜。在困难群众心中,民政是政府,帮他们度过一个个难关。在福利院,民政是亲人,用真情关爱每个人。在驻汉部队中,民政是桥梁,让军民鱼水情更深……

  如今,我市持续展开的民主评议行风政风建设工作,再一次给武汉民政效能建设提供了创新平台。

  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落实到实处,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武汉民政的政风行风建设“核心”。

  继往开来,武汉民政将通过政风行风建设,继续弘扬“孺子牛”精神,为江城“两型”社会的建设奠定和谐之基。

  江城50天根除“插花地”顽疾我市3903户无力建房户喜迁新居“两型”社区展现和谐社区新魅力“家园行动”建设江城新农村为34万困难群众撑起“保护伞”

  江城特色救助暖民心

  江城救助情暖流浪乞讨人员江城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我市养老机构床位三年内将增至6万张江城776贫困学子学成就业

  到解决。

  武汉市“插花地”解决方案实施于5月4日。短短50天内,武昌、青山、洪山三区总长132.8公里的界线全部勘定,所涉及17个社区居委会、26个村民委员会,111577人,约36平方公里面积,37家规模以上企业、41家教育机构,26家农贸市场和超市等已全部交接到位。阮成发表示,“插花地”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了主动衔接、有序交接、无缝对接。

  “插花地”顽症解决过程中,民政部门发挥牵头职能,坚持依法依规依政策操作,心平气和地做好民政工作交接,并且密切关注社会动向,特别是民政服务对象的困难和要求,确保了“插花地”调整期间社会和谐稳定。

  救灾篇

  投资1.1亿元80天交出放心房

  我市3903户无力建房户喜迁新居

  本报讯 6月3日,黄陂区蔡榨镇蔡官田村蔡正东等4户无力建房户高兴地搬进了新居,成为农村无力建房户危房改造工作的首批受益者。

  今年初,我市将为无力自建房户危房改造列入政府2009年为百姓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由市民政局牵头,与各远城区共同承担此项工作。目前,经过市、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市投入资金1.1亿元,3903套新房已全面竣工,并通过检查验收,这些困难户也已经拿到了钥匙,已陆续搬入新居。

  涉及全市67个乡镇, 3903户, 8731人受益。

  政府在为无力建房户建房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投工投劳,节约资金,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确保民心工程让百姓住得放心,武汉市在建房时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立面、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严把“五关”(选址关、设计关、施工关、验收关、质量关)。

  社区建设篇

  “883”惠民无止境

  “两型”社区展现和谐社区新魅力

  本报讯 今年,市民政局全面启动“两型社区”建设,全市将建1068个社区服务站,并在全市社区居民中倡导“两型”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和完善公共服务、中介服务、自助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形成“两型社区”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

  200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将883个社区建设成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6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实施各类建设和整治项目20多万个,“四到社区”的创建成果惠及500多万市民。

  2006至2008年,我市又投入资金6.9亿元,在403个社区,实施社区建设连片提档升级,同时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如今,武汉市社区建设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全市1237个社区着重建设“两型”社区。目前,民政部门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社区的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类管理,使社区各具特色,充满生机,把全市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城市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

  未来五年江城社区建设新“蓝图”规划:中心城区“两型”社区创建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成率、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率和“网络化管理”覆盖率都将达100%,社区自愿者人数占社区常住人口10%以上,“96596武汉社区在线”覆盖率达90%。“两型”社区将赋予“883”新内涵,展现江城社区新魅力。

  新农村建设篇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家园行动”建设江城新农村

  本报讯 近日,“家园行动”传来好消息:已实施创建计划的1180个村致富门道进一步清晰,创建村农民增收渠道明显增加,年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2005年,我市发挥“883行动计划”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围绕“产业明晰、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用6年时间,在2087个建制村全面实施以“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等“四到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

  “家园行动”将创建活动明确为29项工作内容、细化为92项具体任务,组织各区和相关部门投入创建资金达到28亿元,在1180个村全面开展了创建活动,并且在已创建达标的村同步落实长效管理,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创建村农民增收渠道明显增加,农村“四通四改一化一室一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保体系初步建立、农民后顾之忧得到缓解,农村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焕然一新。

  城乡低保篇

  雪中送炭

  为34万困难群众撑起“保护伞”

  本报讯 今年1月1日,我市城市低保提标。中心城区(含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300元/月。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区等6个远城区城镇低保提高到240元/月。

  据统计,6年来我是市不断完善救助政策,先后出台、实施了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落实动态管理、分类指导,将全市10.22万户、24.72万城市人口,4.8万户、10.37万农村人口纳入城乡低保保障范围。为保障对象落实了医疗、教育等15项专项配套救助政策。6年来累计发放低保金13.9亿元,对困难群众做到了应保尽保。

  特色救助篇

  夏有纳凉点冬有取暖处

  本报讯 江城武汉,冬天寒冷,夏天酷热。近年来,江城民政全心打造的“冬暖夏凉”工程,让困难群众不再受严寒酷暑之苦。

  2003年起,我市率全国之先在社区普设空调纳凉点,要求在最高气温达到35℃,或最低气温达到30℃时,7个中心城区各街道、社区必须实施避暑方案,为困难群众提供纳凉场所。如今这项民心工程,已经坚持7年,形成制度。

  2007年初,我市因冰雪灾害首次启动取暖工程,所有社区取暖点都购置取暖设备。市委、市政府规定,最低气温低于0℃时开放取暖点,各社区取暖点要做到有标识、有场所、有取暖设备、有热水供应、有娱乐设备、有消毒设施、有人值班。困难群众可随时到社区取暖点取暖。

  此外在江城困难群众口中,“5个5”特色救助(春节期间为困难群众送去5斤肉、5斤鱼、5斤油、5斤蛋、50斤大米的春节年货)已经家喻户晓,连续实施7年,成为他们交口称赞的爱心品牌。

  “慈善超市”在三镇的开张成为江城又一大别具特色的爱心品牌。88个“超市”接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的闲置资源。

  流浪救助篇

  温情关爱

  江城救助情暖流浪乞讨人员

  本报讯 “来,吃一块西瓜。”在武昌火车站地下广场,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回站接受救助的同时,将消暑食品递给他们。这是一幕是今年市救助站展展开“清凉救助”时常见的场景。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和深化救助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力度,形成了主动救助、爱心救助、抱团救助的“武汉救助模式”,落实了长效救助机制,得到了国家民政部的肯定,受到了兄弟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从2003年8月至今,武汉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近19万人次,实施返乡乘车凭证救助7.7万人次,护送智障人员、残疾人、未成年人等9370人次,实施医疗救助1.2万人次,摸索出了雨雪冰冻天气应对救助、春运民工援助、爱心家庭助养、清凉救助、武汉市主动劝导救助、武汉市城市圈“抱团”救助、心理咨询师与流浪儿童结对子等一系列救助模式的做法。

  双拥篇

  年年为驻军办实事

  江城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本报讯 “八一”前夕,市双拥办举办了一场书画展在市图书馆开展。200多幅书画作品,在笔墨飘香之间书写着江城军民鱼水情深。这是市双拥办今年给驻汉官兵奉上的文化大餐,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为驻军办15件实事,年初就已经列出时间表。

  去年,武汉市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目标,目前正在冲刺“五连冠”。今年武汉又列出为驻军办15件实事的市级目标,主要有海军工程大学周边违章建筑的拆迁、军事经济学院周边空气污染治理等。

  据统计,2003~2008年我市累计投入资金4.8亿元,为驻军办理了道路修建、环境整治等82件实事;稳妥接收、多渠道地安置退役士兵,累计接收退役士兵26129人,安置率达98%、自谋职业率达40.7%;深入开展的“愉悦行动计划”,使军休工作水平和军休干部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社会福利篇

  让百万老人老有所养

  我市养老机构床位三年内将增至6万张

  本报讯 三年后,我市养老机构床位将增至6万张,每百位60岁以上老人将拥有5张养老床位。

  近年来,该市通过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初步探索出一条市办、区办、乡镇办、社会办、居家养老“五位一体”城乡统筹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模式。至2008年底,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已发展到219所,床位数达到26038张。

  我市将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助、市场融资等方式,多途径筹措资金,加快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步伐。引入市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探索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形成多种档次并存、各类服务项目齐全、政府主办和社会兴办同步发展的福利机构建设新格局。

  过去6年间,江城福利事业精彩纷呈。福利机构管理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市儿童福利院被评为全国“十佳儿童福利院”。福利彩票销售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第二。农村五保供养“福星工程”,投入资金4183万元,改、扩、新建农村福利院72所。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户全部实现了自愿条件下的集中供养。

  慈善篇

  慈善圆梦

  江城776贫困学子学成就业

  本报讯 7月16日,江城著名慈善品牌“慈善圆梦班”助学项目被中华慈善总会评为“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

  “慈善圆梦班”以接受社会孤儿、城乡低保、城乡困难家庭和因病或意外事故致贫的家庭子女、贫困优抚对象子女、农村特困家庭子女和农民工子女为主。目前,已在全市7所中专学校开办了34个“慈善圆梦班”,帮助1800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了求学梦,已经有776名孩子学成就业,使用助学资金近700万元。

  市慈善总会成立11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共接收、使用各类捐款(物)10933.54多万元,受益23万余人次。在刚刚召开的“中华慈善总会成立十五周年暨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表彰大会”上,市慈善总会还被评为“中华慈善先进机构”。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