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农产品不是“皇帝女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3日02:39  长江日报

  

武汉农产品不是“皇帝女儿”

  本地农产品市民认可情况

  54.03%

  7.3%

  35.07%

  3.6%

  制图:刘利明

武汉农产品不是“皇帝女儿”

  

武汉农产品不是“皇帝女儿”

  青睐与担忧并存

  武汉农产品不是“皇帝女儿”

  市民餐桌上的本土农产品,比如蔬菜,上市早,成色新,运输近,理论上性价比高。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理儿还站不站得住脚?武汉农产品形象如何,地位怎样,购买是否方便?上周,本报展开一次——

  本报讯(记者杨菁 实习生彭果仁 雷万霞)上周调查显示,武汉本地农产品还没当上“皇帝女儿”:它们赢得大多数市民青睐,但在食用安全等方面,还是让大家“信不足”。

  数据显示,选购农产品时,81.1%的市民偏爱武汉农产品。18.2%市民“无所谓”,只有3.8%的市民,会优先选择外地货。

  在购买本地农产品时,95.3%受访市民看重“新鲜”,90.6%市民在乎“食用安全”,此外,还有38.8%市民关心价格“是否便宜”,32.2%市民关心“品牌是否有名气”,4.7%的市民觉得“包装”重要。

  这几个评价标准中,多数受访市民认为,“新鲜”是本地产品最大优势。常青花园陈女士说,“吃蔬菜、喝牛奶,我只买武汉产的,离市场近,肯定更新鲜,营养保持更好”。

  69.3%受访市民觉得价格“适中”,26.9%市民觉得“偏高”,还有5.8%市民认为“便宜”,甚至有一位市民觉得“过于低廉”。

  相比之下,“食用安全”的放心度还有待提升。

  调查中,吃本地农产品,54.03%市民“放心”,35.07%市民表示“难说”,7.3%市民“没想过”,直接说“不放心”有3.6%。

  家住前进四路的汪女士怀疑说,“本地货看着新鲜,说不定也有问题,一般人哪里看得出来,政府部门是不是应该检查更细一点,经常公布一下结果,也让我们放心”。

  上周,本报民调队在武汉三镇集贸市场、超市、食品专卖店等地,随机分别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946份有效问卷。

  市民购买本地农产品

  首选集贸市场

  本报讯(记者 杨菁)本报最新调查显示,50.9%市民在购买本地农产品会首选集贸市场。

  专卖店紧随集贸市场,获得22.6%市民的认同,16.59%的市民常在超市买农产品。路边小店支持率为9.86%。

  昨日,在万松园集贸市场,徐女士刚买了一只小西瓜,“我喜欢在菜场买水果,比超市新鲜”。她揪起瓜蒂,还是绿的,“早上我到超市去看,蛮多瓜的蒂把又枯又黄,不能比”。

  她表示,绝不到路边不知名的小店,买一些蜂蜜、鸭脖等农产品。“谁知道里面是不是加了色素什么的,不敢吃”。

  调查中,市民普遍认为,集贸市场销售的农产品最新鲜,性价比最高;鸭脖等产品专卖店内,质量比较有保障,价格也能接受。例如周黑鸭,短短几年,在武汉开了50多家专卖店,不过出现了几十家假冒专卖店。

  超市则输在新鲜度不够,而路边小店的东西,价格最便宜,关键是吃得不放心。

  市民最爱的本地农产品

  洪山菜薹 蔡甸莲藕 汉南玉米

  本报讯(记者 杨菁)在调查中,市民从10多种本地农产品中,挑出“在购买同类产品中的优先选择”,获得支持率最高的前“三甲”为:洪山菜薹、蔡甸莲藕、汉南玉米。

  在这个多选题中,洪山菜薹得到75.1%市民的支持,蔡甸莲藕也有71.9%市民追随,汉南玉米受57.4%市民的喜爱,梁子湖、喜鹊湖螃蟹和汉口精武鸭脖,也得到半数以上的“选票”。

  接下去,按市民喜爱程度排序,周黑鸭、蔡甸西甜瓜、“家家康”冷鲜肉、“葆春”蜂王浆、“峰之巢”蜂蜜、徐古蘑菇,都有20%上下的支持率。

  “木兰”鸡蛋、“桂子”大米的知名度相对不高。

  业内人士认为,“上榜名单”中,排名靠前的多半是生鲜品牌,除鸭制品外,加工品牌获得的认可度不算高。本地农产品需进一步开发利用资源,增加产品附加值。

  左图:汉产“鸭脖子”受市民追捧。 陈卓 摄

  本地生鲜进超市

  需解决3个问题

  本报讯(记者 杨菁)昨日,各大商业企业估计,超市生鲜销售中,本地产品仅占总销量的30%左右。

  超市负责人认为,加大超市在本地的采购力度,还需要解决3个问题:

  创建一批知名品牌,发挥武汉地区的生产加工优势,提高质量。

  解决农产品赋税问题。目前,由于税务办理复杂,百元版税票开票繁琐等问题,一些农产品经营户不愿意扩大经营规模,进入超市。

  建立大型农产品基地。超市需要大规模和大量的稳定采购,与分散的大量个体农户无法对接。而本地能与超市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不多,特别是绿色和无公害基地,就更少。

  买到不放心农产品

  五成选择“吃闷亏”

  本报讯(实习生彭果仁 雷万霞 记者邓年武 周韧)调查结果显示:买到不放心的本地农产品,51.80%的受访者在选择维护自身权益时“怕麻烦”,宁愿 “吃闷亏算了”。

  其他受访者中,27.8%的“找工商处理”; 13.9%的“与对方私了”;11% 的“找消协调解”; 1.3%的“打官司理赔”; 1.8%的称“看情况定”。

  不少受访者称,“最头疼的是买到‘山寨’食品”。本地好的品牌,只要在市场上火了,立马就有“山寨”品牌跟进。

  定期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

  曝光不合格产品

  本报讯(记者周韧)7月31日,市农业局与本报合作,首次定期公布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曝光不合格农产品。

  市农业局市场与质量安全处负责人表示,我市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目前,全市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1个,100%开展农产品质量监测。

  7月,市农业局监测显示,豇豆、小白菜等19个蔬菜品种合格率为96.5%,活猪“瘦肉精”监测合格率为99.7%,淡水产品孔雀石绿、氯霉素监测合格率为100%。

  策划:王欣 李栋调查主持\问卷设计:邓年武

  调查人员:邓青 谌红彭果仁 雷万霞漫画:曹一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