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用工业理念浇灌农业之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3日07:51  南方日报

  段思午

用工业理念浇灌农业之花
清溪农业生态园中,工人正浇灌鲜花。苏仕日摄

  ■编者按

  日前,汪洋书记参加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时阐述了致富农民的三点意见。一是致富农民要发展农业,更要注重减少农业人口。二是致富农民要面向广大农村,更要注重贫困地区。三是致富农民要增加财政投入,更要注重发挥市场作用。东莞虽然以工业制造闻名世界,但仍有5万户左右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对于这些家庭而言,农业效益好不好,直接影响的就是家庭的生活。本报今日推出《农民增收东莞路径》报道,力求全面展现东莞在农民增收问题上的思路和困惑。

  在东莞,提到农民,人们脑海中更容易浮现的是有物业出租收入、有集体分红、自己有其他工作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群。仅仅是因为户籍仍然属于农业户口,所以才被称为农民。但实际上,东莞还有5万户左右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尽管农业本身在东莞GDP总量中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这些家庭而言,农业效益好不好,直接影响的就是家庭的生活。

  先看一组东莞市发改局近三年来在人大会议上的报告公布的数据:

  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0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10530元,增长7%;

  2007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增长12.2%,农村人均纯收入11514元,增长8%;

  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68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328元,增长6.2%。

  虽然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已经超过1万元,但仍然不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从增长速度来说,低于后者,从绝对数来说,这个差距还在拉大。让农民增收,是社会和谐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这5万户家庭而言,增收的根本是要让农业增效。

  利用有限的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推动农业增效,东莞已经在探索农业产业园和农民合作社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但笔者以为,仅仅有了这两条腿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两条腿步伐更协调,从“走两步”到“小步前进”甚至“大步快跑”。

  农业产业园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长期效益难预估。从目前已经开工的十大市级农业产业园招商效果来看,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家承包了某整个园区的投资商就曾告诉笔者:“前五年基本上都在投入,五年以后才能谈逐渐收回投资,十年后可能才能谈盈利多少。”他们承包了这个园区后,还需要向其他小承包商或者专业大户招商,人家愿不愿意来,愿意投资多少,愿意呆多久,主动权并不在他们手上。而且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相当敏感,“淮南为枳,淮北为橘”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园区招商不理想,让出租土地的农民增收就成了空话。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其有人力资源,有长期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甚至有一定的产品品牌和销售渠道,但又缺乏有力的资金保障,对于大规模土地集约开发,心有余力不足。这种能力缺陷,又制约了合作社做大做强。同时合作社基本停留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缺乏深加工能力,这也让经济效益难以出现质的飞跃。

  如何取长补短?在农业园区内引入科研开发、深加工等类型企业,而原材料由周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一方面企业在周边采购节约了成本,并且对产品质量安全能实施更有效的监控;另一方面,农民合作社有了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并且能够通过参与产品开发获得比初级产品更高的经济效益。农业部门已经透露,将把农业产业园和农民合作社两者相结合。对现有的麻涌香蕉、大朗荔枝等合作社,引导其参与园区的产业,走“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在两条腿走路的同时,通过“农超对接”,进一步拓宽产品销路,通过农业保险,让自然灾害等意外发生时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两根拐杖能让农民在增收道路上走得更稳当。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模式,着力将农民转变为为园区企业工作的产业工人,从根本上将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为更高规模的工业化创造条件。

  这些都还有赖于我们的农民、企业、政府部门在实践中摸索。

  农业园区和引入企业如何共赢?

  受原有产业基础、资金实力以及招商状况影响,东莞已启动建设的农业产业园有8个,另有2个将于近期启动。这些农业产业园大多立足于农业产业,结合整体城市规划予以规划建设。在项目引入、功能定位以及经营模式上都经过一番调适和完善,更符合现代城市配套产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农业产业园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

  开建产业园已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错的收益,但如何保证收益稳定增长,产业园的长效运营将是最直接的保障。产业园的生命与引入企业的生存状况紧密相关。

  详见C02版?

  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吸引更多农户?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在尊重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农民耕种意愿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或者其他方式实行规模经营的新型农民合作社,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认同。

  农业部门认为,要想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土地规模经营是必经之路。而除了农业产业园外,农民合作社是另一种规模经营形式。有关负责人说。对于一些地方存在的农民不愿入社,他认为是可以理解的:“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过程、一定时间。一定要尊重农民个人意愿再成立,而成立后要更注意提高合作社整体效益,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

  除了农民加入积极性不高,农业部门已经注意到合作社运营模式单一、融资困难等直接制约未来发展的问题。

  详见C02版?

  本地农户如何与超市对接?

  “想不到买的蔬菜比我平时在农贸批发市场买的还便宜些。”由于天天买菜做饭跟菜价打交道,顾大妈对于每样菜的价格她都了如指掌,以往每次超市的价格都要比农贸市场的贵,但近段时间来似乎有了些变化,特别是省外某些品种的菜价水果及蔬菜明显低于以往,甚至比农贸市场的还低,顾大妈颇为欣喜。

  其实,农产品在零售终端市场价格日趋走低,这得益于“农超对接”销售模式,即:没有中间供应商,农民自己生产的鲜活水产品、甜玉米、青瓜、尖椒等农产品从田头直供到超市,市民不仅能在超市买到新鲜的蔬菜瓜果,价格上更是得到了不少优惠。

  “农超对接”也让农民多了一个了解市场的机会,产品销售前景更加广阔。但如何成功与超市对接,走出一条更适合东莞本地化的道路,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详见C03版?

  阳光农险为何照不进东莞?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农险”)是成立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家全国性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在今年2月份进驻广东后,成了我省首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在立足广东的几个月里,阳光农险先后与佛山、江门的政策性农保联姻,并且目前已经踏出了开展业务的第一步。

  然而,对于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农民对农业保险存在一定需求的东莞,阳光保险却迟迟没有突破。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东莞唯一有做农业保险的中国人保财险东莞分公司,在其推出该险种的10年间,东莞本土的保费收入依然为零。阳光农险为何照不进东莞?

  详见C03版?

  专题策划本报记者段思午刘进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