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明代石碑残片揭示秦皇岛地名由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4日00:11  燕赵都市报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栾云鹏 刘光昱 文/图

  

明代石碑残片揭示秦皇岛地名由来

  古碑残片默默地向游客展示着秦皇求仙的传说。

  相传,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第三次东巡至碣石一带拜海求仙。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后人在当年派方士求仙出海之地(秦皇岛东山海岸)立“秦皇求仙入海处”赑屃石碑,秦皇岛由此而得名;1966年,这块竖立了近500年的石碑被人砸碎推下大海。秦皇岛地名由来的这一重要佐证逐渐被人所淡忘。22年后,已支离破碎沉入海底的8块石碑残片被捞出,寻碑人李正端终于完成多年的夙愿———向世人揭示秦皇岛因秦始皇而得名的历史佐证。

  求真溯源寻找“秦皇求仙碑”

  李正端,原籍贵州,曾任秦皇岛市海港区统战部副部长兼对台办主任。李正端发现,很多游客对秦皇岛地名的由来很陌生。1987年春,他开始查阅史料、请教专家学者,经过一年多的调查,证实秦皇岛与秦始皇存在渊源已毫无疑问,但历史却设了另一个谜团:自康熙十八年后,一直有种观点,认为“秦皇岛”是“秦王岛”之误,因秦王李世民东征曾于此驻军而得名;曾有段时期两个地名共用,解放后才正式定名秦皇岛。

  海滩捞起明代石碑残片

  李正端从清代宋荦《秦皇岛望海歌》中了解到,在东山南山头处,曾立过一块秦代记载秦始皇派人于此入海求仙的石碑,后坠于大海;明成化年间,后人在东山海边石崖复制一块“秦皇求仙入海处”赑屃石碑,但在文革期间被人砸毁并推入海中不知所踪。经过走访调查,李正端掌握了明代石碑被毁的确切时间及地点。1988年7月22日,李正端在海滩上发现了明代赑屃石碑的碑座。

  8块古碑残片揭示秦皇岛地名由来

  李正端立即组织海港区相关单位联合打捞,1989年1月21日,陆续发现的8块石碑残片全部被打捞上岸。1989年3月24日,中国秦文化学会和中国秦文化研究所专家考察认定,这些石碑残片确为明代“秦皇求仙入海处”赑屃石碑残片,这是迄今秦皇岛这一地名由来唯一的实物证据。随后,专家还在东山公园内发现了秦代瓦当等大量秦代文物,为“秦皇求仙入海处”古遗址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更为传说中秦皇岛因秦始皇亲临于此而得名提供了确凿依据。

  开发景区让秦皇岛扬名世界

  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当年李正端联合高连奎、吴幼发等市、区政协委员向秦皇岛市政府发出制止在遗址附近兴建非属景观建筑的疾呼,并提出对“秦皇求仙入海处”名胜古迹进行进一步确认,并予以保护、修复、开发旅游等建议。市政府对近20公顷的秦皇求仙遗迹进行了规划设计,并由海港区筹措资金,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

  如今,秦皇求仙入海处已随秦始皇求仙的千古传说而蜚声海内外,每年端午节的望海大会也成为秦市一项重大经贸旅游盛会。8块古碑残片也作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在景区“求仙殿”内陈列保存,默默地向八方游客展示着秦皇求仙的不朽传说。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