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没有血缘的四世同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4日00:11  燕赵都市报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张汇/文 张啸龙/图

  

没有血缘的四世同堂

  王莲凤和刘果现在靠给人打工为生。

  

没有血缘的四世同堂

  刘庆山一家。

  这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80多年前,刘庆山刚出生就成了过继子。10年从军他放弃了城市工作回乡奉养老人。亦膝下无子的他过继一子,儿子却患恶疾在他年近6旬时撒手人寰。为了这个家,儿媳妇王莲凤“娶回”一个丈夫,重新组合的一家人开山种田,用10年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如今,在遵化马兰峪魏进河畔的魏进河村里,这个祖孙、父子之间没有血亲关系的特殊家庭四世同堂,和乐安然。

  ■弃城返乡奉养养父母

  今年81岁的刘庆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他1947年参军,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7年他本来可以留在城里,安排一个不错的单位。但养父母的一封信,让刘庆山脱下军装,回到了小村庄。之所以这样义无反顾,是因为刘庆山是“过继子”。刘庆山本不姓刘,但养父母膝下无子,他从小就来到了刘家。养父身体不好,常年卧床,家里里里外外靠养母张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在刘庆山夫妇的照顾之下,养父母都活到80多岁才寿终。

  ■儿子早丧白发人送黑发人

  没有想到,刘庆山夫妇也没有生养。1959年,刘庆山夫妇过继了妻姐家的一个儿子,起名刘福。

  刘福却没有什么福气,27岁患上了肝硬化,并于1986年去世,其身后留下了58岁的养父母,32岁的媳妇,年幼的一双儿女,还有3万多元的饥荒。

  在当时,3万多块钱可不是小数目,可总得活下去吧,怎么办呢?身小力薄的刘庆山心一横,“包山去。”儿媳妇王莲凤跟着老爹上了山,俩人没黑没白地干,天不亮就开始,直到干不动了才回家。“让这荒山变成咱的饭碗,还得把它治好。”遭遇老年丧子之痛,刘庆山用倔强和刚强挺下来,一家人下定决定,大干10年。

  ■儿媳妇再“娶”回个儿子

  “我这儿媳妇是个好孩子。要没有她,我这一家算是早就完了。”说起儿媳妇王莲凤,刘庆山挑起了大拇指。

  儿子去世那年,王莲凤刚刚32岁,人能干,贤惠,十里八村都知道,提媒的很多。但王莲凤决定留下。“这个家都这样了,要是我走了,老两口怎么活啊?”况且,刚刚包下的40多亩荒山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

  父女俩在山上种上了桃树,在山下留出十几亩好田种玉米、小麦。一晃一年多过去了,家里实在需要人手帮忙,经过反复的琢磨,王莲凤跟公婆提出了可以再婚的条件:我就是您二老的亲闺女,咱招一个上门女婿。

  1987年,经人介绍,邻村31岁的冯果和王莲凤见了面,第一次见面,王莲凤就把家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我家就是这个情况,进了门,就是这家的上门婿,要给二老养老送终。”冯果家兄弟五人,条件也不错,当时这门婚事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反对,但王莲凤的实在、善良却打动了他。冯果改名刘果,真正成了刘家的一员,并和刘庆山搬进山里,两人同吃同住,一起劳动。

  在辛苦劳顿中,一家人走过了平淡而平安的10年,他们还清了债务,还翻盖了三间新房。

  ■四世同堂孝道传家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刘庆山突发脑中风,刘果背着老爷子住进了遵化县医院,端屎端尿,搀扶遛弯,伺候老人毫不含糊。半年多后,刘庆山奇迹般地康复了。

  自从1996年荒山承包到期,王莲凤和刘果靠着四处给人打工维持着这个家。3个孩子渐渐长大,大女儿和小女儿都出了嫁,儿子刘艳青学了厨师手艺,在镇上的饭店打工。2002年,王莲凤刘果夫妇给儿子盖了三间新瓦房,娶来了当地蒙古族的女孩,并生下了一儿一女。

  王莲凤感慨地说:“我们这样的家庭过日子,没有一股子劲,根本过不了。现在一家人有吃有花,我心里挺知足,受多大苦,多大累,好在都过去了。”刘庆山一家是冀东大地上最普通的农家,虽经历种种波折,但依然能坦然面对生活,在平淡中,蕴含着不屈和大义。这也是咱中国老百姓最质朴的美学。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