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72步,铁杵磨成“张小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4日05:05  钱江晚报

  本报通讯员 贝楚楚 本报记者 李冠男

  再过两个月,杭州拱宸桥运河西岸的“刀剑剪博物馆”即将开馆。为了如实再现杭州本土的古老手工艺技术,昨天,博物馆向杭州张小泉集团的两位手工制剪非物质文化传人取样,要把二人手工制剪的全过程拍照留底,然后再塑像展出。

  早上7点,70多岁的非物质文化传人李关子师傅和施金水师傅已经在准备手工制剪的工具了。凿子、墩头、炉灶、铁墩、榔头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宝贝疙瘩绝大多数已绝迹,称得上是“古董”了。

  到了剪刀厂,李师傅二话没说,挽起袖子铲煤、生炉灶,熟门熟路。等到炉火烧得火红,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两位师傅开始动手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张小泉剪刀的制作方式还是原始的手工锻造,但制作工序却颇为复杂,从原料到制坯、白工到成品,工序足足有72道。‘一台炉灶一把锤、一只风箱一把钳、一柄锉刀一条凳,一块磨石一只盘。’”老师傅就是老师傅,做剪刀的步骤描述得清晰,用词通俗,透着一股老派的味儿。

  会断的是钢,不断的是铁

  “做剪子的材料很重要,所以在锻造之前要先试钢、试铁。”施师傅抽出一根金属条,放在火里烧红,随后趁热在其前端打出了一个瓜子形状的尖头,尖头放在水里冷却后用榔头一敲,“啪”地一声清脆地断了。

  “会断的金属是钢,不断的就是铁。”施师傅指着钢条说,“还要注意看断面粒子粗细,太粗的不是好钢。后道工序会因为钢太硬,锉都锉不动,粒子细一点、颜色有点灰白的才是好钢。”

  老师傅敲钢,脸都红了

  “这道工序至关重要,一把剪刀的好坏在此定型,要注意纯钢头、缩钢头、夹灰、脱根钢、骑马口铁等病疵,保证钢料处于剪刀刃口部位。”

  两位师傅敲打得很用力,都涨红了脸,“力气小还真不行。”

  “当剪刀头的雏形出现后就进入搁弯,把原先直的形状敲成九十度直角弯,在直角弯的外延出现了剪刀屁股的位置。在传统张小泉民用剪刀生产过程中,剪刀屁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宋朝出现有销钉的剪刀以来,这个屁股就承担了杠杆原理中借力点的重任。”

  师傅解说着,手上的活一刻没停。小小的钢条被捶打得很细致,不到几十下,剪刀的尖部就成形了。每个步骤其实只有短短的几十秒,每次开始捶打,施师傅还都会吆喝一声:“开始喽!”

  剪刀也要美白去黑疤

  做到第14步是改里口。施师傅一把拎起边上的锉凳,这个宝贝疙瘩能解决不少细致的工作。凳子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奇妙的用处,施师傅在锉凳上用夹板把剪刀头爿夹紧,调整到合适的位置,用中方锉把里口改平(锉平),并把剪刀表面黑疤锉白,改清(业内话,就是看上去表面没有黑疤,清一色的意思)。

  同时,他在剪根部的中心,按剪刀规格尺寸,先用冲头冲出一点眼印,再按眼印点用冲头凿出装剪刀销钉的通孔。

  后 记

  两位师傅配合默契,基本工序一气呵成。来为塑像拍照采样的周师傅好几次想让二位在最经典的动作时停下拍照,但都没有成功,他只能一直端着相机——抓拍。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份手艺可全是吃苦吃出来的。“当学徒时,我们都睡在炉灶间里,锉凳上铺个木板就睡,空气里都是煤灰,每天累到不愿意说话。有时晚上睡觉前也会偷偷的哭,但再苦再累,活儿还是要好好干,技术要跟着师傅好好学。”

  时间一晃就过去半个世纪,早已退休的两位老师傅很感慨,现在技术革新了,大部分应用了现代化机械来做剪刀。所以,他们的老手艺,如果不传承下去,只能停留在这一辈了。博物馆专业策划严建强教授也深有同感:“我们做运河刀剑剪博物馆目的也在于此,不仅仅是展示艺术品,更要普及科学和历史,老一辈手艺人制作的每一个流程、细节都是艺术,都需要传播开去。”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