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他身在德国却心系祖国,72次往返中德只为在北京奥运会上留下海外赤子的印迹———刘沪平:为鸟巢描绘一笔“中国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4日06:20  新晚报

  实习生 杨雪妮 本报记者 王浩

  刘沪平,男,1953年生在哈市,1971年入伍当兵,退伍后曾在吉林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进修考古学,随后转到特列尔大学学习经济,毕业后自己开了“西日耳曼进出口贸易公司”,经营装饰材料和建筑材料,生意十分看好。

  “在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我在印度洋的彼岸给祖国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敬一个军礼,祝祖国昌盛,人民幸福。”昨天,记者拨通了远在德国特列尔市刘沪平的电话,听说是家乡的媒体记者,他激动地说:“离开家乡20多年了,但无时无刻不想念着家乡的亲人和战友,能在异国他乡为祖国作出贡献,是我一生的夙愿和追求!”

  从热爱考古到留学海外

  回忆起在家乡时的情景,56岁的刘沪平侃侃而谈。他回忆,自己生长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在父亲的熏陶下,五个兄弟姐妹中有四人当兵入伍,他是18岁那年入伍并当炮兵,和苏宁是最要好的战友。退伍后,他被分配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当保卫干事,平日里耳濡目染,他喜欢上了考古学,便于1978年考上了吉林大学的历史系进修考古专业。

  刘说:“大学期间,我结识了一名考古学老师,他特别欣赏我的才华,并希望我能到欧洲学习考古学的基础理论。”正是这名老师的一番肺腑之言使刘沪平更加发奋图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省考古研究所当研究员的他,没有放下课本,而是一边工作一边报考国外院校。5年后,他收到了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德国姑娘的真诚打动了他

  来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后,学习德语便成了刘沪平的当务之急。在学校期间,他不得不把一天时间分成三个部分,打工、学语言和学专业课程。“我原本是学日语的,到了德国语言上一点优势都没有,加上经济也不富裕,只能凭借军人的毅力和韧劲,克服一切困难。”据刘沪平讲,也就是在那艰难的日子里,他认识了现在的太太———一名学汉学的德国姑娘。在她和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他很快成为班级里的佼佼者,为了这名善良的姑娘,刘沪平下定决心要留在德国。

  为了谋生,一年后,刘沪平从慕尼黑大学转学到了德国西部城市特列尔大学改学经融贸易,兼职排球教练。毕业时,刘沪平的去向引发了家庭矛盾,妻子希望他能留在一家公司做雇员,而国内的朋友和战友都支持他自己开公司,打拼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刘沪平最终选择了后者,开了一家名叫“西日耳曼进出口贸易公司”,自己担任总经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在德国开公司还是希罕事,刘沪平不但缺少经验,还没有本钱,靠着朴实的人品,他开始在商海渐渐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为奥运会留下“中国红”

  刘沪平的第一单生意是往国内重庆、昆明等一些城市出口德国名牌电梯,当时有多家海外电梯代理商与他竞争,为了让国内的企业能够了解电梯的性能,刘沪平一连8整夜没有合眼,把德文说明全部译成了中文,还在推介会上详细地做了现场演示,他的这一举动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企业家们,大家纷纷与之签单。在签约酒会上,疲惫致极的他竟然用德语向中方企业家们表达了感激之情,引得在场人哄堂大笑,这一次他淘到了17万美金。

  “做生意也应该有军人的素质,不怕苦、讲诚信和执著,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我才能走到今天。”刘沪平告诉记者,2008年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鸟巢外墙涂料招标时,他就暗下决心要为祖国做点贡献,于是他找到了德国一家有百年历史的涂料公司,要求代理该涂料参加奥运会的投标,可这家公司的老板却认为,参与奥运会项目投标损耗太大,全球40余家涂料公司竞标,胜出的只有一家,成功概率太低,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可执著的刘沪平为此自费来往中德多达72次,仅为鸟巢外墙红色的各种色差就调整了数十次,最终达到了组委会的要求,此红色后被誉为“中国红”。

  如今,在法兰克福生活的刘沪平依旧在中德两地奔波。他告诉记者,尽管看遍了世界上江河湖海,但游子的那颗东归之心却难以磨灭。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现在越来越想念家乡的亲人们,如当时他在继红小学校的启蒙老师张丽华,时至今日他还想告诉老师:学生走得再远,也是从老师身边起步的。同样,四川地震、大兴安岭大火等事件中,爱心捐赠的名单上都少不了刘沪平的名字。在迎来祖国建国60周年之际,他代表海外赤子们衷心地预祝:祖国60岁生日快乐!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