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境执法就像“猫抓老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4日07:50  南方日报

  

环境执法就像“猫抓老鼠”
环境执法就像“猫抓老鼠”

  本报近日重磅推出《广东江河水》系列深度调查报道后,引起了省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省环保局对系列报道表示高度肯定,感谢《南方日报》对广东江河水污染的关注,并称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据了解,我省一些大江大河的水质基本都可维持在2—3类水质的标准,但结构性污染突出、跨界污染严重、环境执法面临诸多困难等问题依然严峻。省环保局正在就江河污染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寻求江河污染的综合治理之道。

  “练江污染问题是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昨天,省环保局总工程师陈铣成在向本报记者细说广东江河水的污染与治理问题时透露,省里正在制定练江综合整治方案,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法,先解决一些目前能够解决的问题。

  省环保局最近也特别关注东江水污染问题。陈铣成透露,有关部门开始考虑,采取严厉措施控制东江污染,如果有关责任市水质不达标,或将在供水方面受到限制,也就是减少在东江配水方案中的比例。

  广东将严格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来治理江河污染,全省已经在2.6万多公里的河段,划分了1290多个功能河段,明确了各地的水质达标目标。

  结构性污染??

  练江与淡水河最典型

  南方日报:现在全省江河的污染及其治理情况如何?

  陈铣成:从全省来看,我省一些大江、大河的水质还是维持在2—3类水质的标准,好的甚至可以达到1—2类水的标准。

  在规划方面,我们几大江河的水质保护规划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完成了,我们主要是先保护饮用水源。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又在全省范围内规划了水源保护区,对水源进行严格的保护,可以说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是不允许干任何事情的,二级保护区内也是严格限制排污的。

  强化流域综合治理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推进珠江综合整治,这也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把珠江的污染问题解决好了,对解决我省其他地方的环保问题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省里也出台了治理方案,由省长和地方政府签订责任书,实施考核,并且采取了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措施,还包括重点区域的河涌的整治以及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治理等。

  不过,我们也得承认,在防治水污染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还是面临着不少挑战。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构性污染非常突出,尤其是以练江与淡水河的污染为甚。严格来说,都是结构上布局的不合理产生的结构性污染问题。

  目前来看,这个治理任务非常重,所以我觉得在对策上,关键是要真切落实科学发展观。包括我们要按照资源的贫富分布进行生产,在生产力的布局方面,包括生态功能区、水源保护区等。

  跨界污染??

  已多次向国家反映跨省污染问题

  南方日报: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广东江河目前的跨界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

  陈铣成:对,这是广东江河污染问题中,比较突出的第二个问题。跨界污染问题的主要表现是跨省污染问题。目前省内跨市污染问题并不是很突出。

  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省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78.5%,其中广州、佛山、珠海、云浮、东莞、肇庆、江门、中山、韶关、清远、河源和梅州等12个城市交界断面水质完全达标,不达标的城市主要是深圳地区和练江流域。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跨市污染问题,目前全省28个跨市断面监测点每逢单月公布检测数据,如果发现水质异常,我们会通报相关责任市,尤其是对哪些不达标的地区,要求它们制定达标目标,比如,要把淡水河从劣五类变成三类,确实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

  另外还会向社会公布,并通报相关的责任,在一些不达标的地区,我们要求它制订达标方案,比如淡水河,要把一个劣五类的水变成三类,是要一定时间和投资的,所以要根据全省提出的目标来制订自身的具体目标。

  目前来看,跨省污染的问题还是比较麻烦,我们已多次通过珠委(珠江水利委员会)和环保部华南督查中心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跨省污染的问题,但目前尚无结果。跨省污染问题应该引起国家的重视。

  跨省污染的问题,广西、湖南那边相对好点,一般水质是2—3类,但江西境内由于养殖业和采矿等方面的问题,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监测指标有时候都是劣五类。以前我们说生态补偿要界定责任,你污染了我,你要赔钱给我,而江西又相对比较穷,不可能出钱。

  所以从国家层面来说,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考虑的。我们和周边的环保部门沟通还是比较多的,但实际上,跨省污染问题在沟通协调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水环境功能区划??

  全省划了1290多个功能河段

  南方日报:透视目前广东江河水存在的问题,你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里?

  陈铣成:我理解就是严格实施我们已经划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功能区的划分,按照国家的分工,是由国家发改委来带头。环保部门在环境功能区方面,我们也有考虑,包括我们在水分类管理方面,省政府已经出台的水体功能区划里就把每个河段的目标限制起来,这样我们在审批项目的时候就有了依据。

  全省2.6万多公里河段,我们划了1290多个功能河段,包括功能水库,都明确了它的目标。包括审批的项目,都有专门的文件规定。

  比如东江从河源到惠州段是二类水,不允许设立排污口,起码这些项目就不能设在这一河段的干流上。当然,还是可以在支流上做点其他工作,包括在三类水、四类水的水体段都可以干点其他的事情。

  从国家层面来看,一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它在经济政策方面就有些不同的要求,所以我们说要解决生态主体功能区问题,包括生态补偿问题。

  它的考核政策也不一样,比如河源,它的考核可能关注的是生态体系问题,而弱化对GDP的考核。

  这一点,目前我们还没有能严格按照规划来实施,以后,我们一定要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明确水环境区划,严格实施相关制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治理并保护江河水。

  环境执法??

  国外罚款一次就能让企业崩溃

  南方日报:接下来,我们谈谈环保局本身的情况,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方面的情况如何?

  陈铣成:目前我感觉环境执法就像是“猫抓老鼠”的游戏,全省的环境执法队伍总共才四千多人(全省现有环境监测人数2441人,环境监察人数2096人),我们的执法队伍规模还比较小,而执法成本却非常高。

  这些企业都是追求利润的,它们跟环保部门玩“猫抓老鼠”,企业偷排污就像是“打游击战”。我们去执法的时候,他们就躲起来,我们不去查的时候,他们就经常在我们下班时间或者夜里偷排污染物。所以,我们的执法成本确实是比较高,而企业的违法成本比较低,因此,从法律层面也要有所改进。

  而国外抓一次就可以罚得企业倾家荡产,这样它就不敢违法了。而像我们国家,可能罚的钱比它治理的成本还低。所以违法企业花招百出,确实很难监管。

  南方日报:国外在企业污染监管方面还有何经验可借鉴?

  陈铣成:我说国外企业违法排污的成本很高,主要还体现在,在国外,企业在诚信方面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你违法排污银行就有可能不贷款给你。这对企业是致命的。

  目前,广东也在搞“绿色信贷”等项目,对一些信用不好的企业,我们会采取公布黄牌、红牌企业名单的方式来处理,这样,这些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目前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在管理理念方面,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实施了流域综合治理,这与国际上的河流控制污染发展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我们在投入的力度方面有些欠缺,包括法律的执行等。另外,国外的民众意识也比较强。

  我们治理河流污染比国外更难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多地少,资源很有限。一点水资源要支撑起那么多人的生活,确实不容易。

  所以,以前有些专家说中国人很聪明,做到了“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就是说我们在有限的水资源的情况下,还能解决那么多人的喝水问题,确实是一个奇迹。

  国外的河流一般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改善,但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他们有个好处是在实施产业转移方面,把很多污染的企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国家下一步的发展,就很少有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机会。所以,我们可能要想更好的办法。

  环保局升格??

  关键在于赋予什么职能

  南方日报:环保局即将升格为环保厅,你认为名字变化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陈铣成:不好说,从改革方案来看,有些方面的职能可能得到加强,但实质上并不在于这种名称上的变化,而在于赋予什么职能的问题,因为现在发展和治理污染的双重压力已经把环保推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南方日报:今年上半年以来,最能表现环保局“权威性”的环评审批情况如何?

  陈铣成:今年上半年审批的项目好像是60多项,否定的也有一部分。但我觉得具体数字是多少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看我们否定什么。我们否定的依据主要是那些项目对水源的影响因素,包括符不符合规划以及存在的潜在影响等。所以,多一点和少一点并不能说明什么实质问题,只能说是我们有否定,在严格准入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而至于是6%好,还是7%好,抑或8%好,那就很难说了。

  陈铣成

  53岁,省环保局总工程师。负责参与完成数十项国家、省部及地方科研项目,其中十余项为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二十多项为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共青团中央等八部委授予“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个人”称号。在2005年北江镉污染事件中,作为事故处置水情调度组负责人和污染事故处置专家组成员,坚守处置现场一个余月,为事故处置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论练江

  全流域至今无一座污水处理厂

  南方日报:关于练江的治污,目前我们的治理计划是什么?

  陈铣成:省里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关注练江污染问题,2002年省政府已经批准练江保护规划,但依然没有能遏制住练江水质的恶化,练江的污染问题是越来越突出。

  我们可以说练江是“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先天不足”是因为它的自然禀赋比较差,在这个小小的流域里,容纳了几百万人口,环境压力很大。“后天不良”是指工业的发展是非常粗放的,这些企业要达标很难。所以工业污染在练江是个突出的问题。还有一个是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置也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整个练江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

  南方日报:我们在采访中感觉这条江河就是一条“死江”。

  陈铣成:说实话,我们也希望加大对练江的治理力度。我们现在正在重新修编粤东诸河水质保护规划,粤东会议以后,我们也正在做练江综合整治方案,希望能尽快出台。

  根据这个方案,我们的近期目标(到2010年)是实现练江水质从劣五类到基本实现五类,其实想达到五类都很难。

  第二个阶段(到2012年),我们只能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法,突出重点,解决一些目前能够解决的问题。

  今年底到明年初,练江流域将有几个污水处理厂建成,对减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方面,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练江的生态用水方面,我们考虑重新恢复白坑湖水库之前因填湖造田减少的库容,这样就可以增加生态用水。

  解决一些突出的敏感问题也是治理练江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解决贵屿镇的电子垃圾污染问题和潮南的漂染企业污染问题。

  南方日报:练江当地不少人提出设立练江流域委员会来统筹解决练江问题,你觉得有必要吗?

  陈铣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委员会只是一个松散的机构,其实,我觉得只要有人负责就可以了。有很多东西是省里去规划的,我觉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是一个依据,整治方案也是一个依据,然后我们只要把有关目标任务分解,并实施目标考核就可以了。

  练江与珠江流域可能还有点不一样,珠江流域的城市起码有点经济实力,练江恰恰欠缺的是这种实力。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只要有目标,就可以围绕这个目标来工作。

  南方日报:练江污染治理是不是需要有大笔的投入才行?

  陈铣成:这笔投入要量力而行,因为我们必须强调突出重点,解决能解决的重要问题。这部分投入当然需要加大省里的支持,包括环境专项资金等等,但环境治理的责任主要还是在地方政府。

  本报记者胡念飞实习生汤凯锋通讯员邓慧玲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