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这台庙会 里外都是“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4日07:56  郑州晚报

  

这台庙会里外都是“戏”
唱的、听的都如痴如醉

  昨日,农历六月十三,是登封市颍阳镇李洼村一年一度的龙王庙会日子,与一般庙会不同的是,这个庙会不卖百货不卖农资产品,专门唱河南曲剧,参与表演的都是当地的村民。今年李洼村的龙王庙会与往年有些不同,前来听戏的观众,不仅有四里八村的乡亲,还有来自省内外的12位戏曲文化的专家学者,他们是来考证河南曲剧的历史,他们想知道李洼人为何如此痴迷曲剧。晚报记者 袁建龙文/图

  庙会上来了10多位知名戏曲学者

  “大烟瘾它本是一支害人的箭,它好比杀人看不见血的刀,谁要是吸上瘾,就算入了大圈套……”

  昨日上午9时许,还没走进李洼村,远远地就听见有人唱得正欢,颍阳镇镇史办的李主任告诉记者,这是村民李长海在唱《戒毒》。

  来到李洼村的龙王庙前,那里已经是人山人海,赶庙会听戏的人们把整个龙王庙围了个水泄不通,戏台前更是人挨人。

  戏台前,摆了两溜桌子,坐着10多位老先生,一问才知,他们是省内外知名戏曲文化学者专家,特地赶来李洼村听戏的。

  戏曲史论家马紫晨说,他对李洼村并不陌生,1948年、1988年他曾两次来过,主要是考察曲剧的历史。前几天他看了本报《在登封李洼村,3岁小孩都会唱曲剧》的报道后,就有了再次到李洼村龙王庙会现场看一看的想法。没想到这次来,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村里不但生活变得富裕了,曲剧发展得更是令人赞叹。

  下着大雨,唱的听的没有一个离开的

  龙王庙前的戏台,男女老少轮番登场,《小苍娃》《九品芝麻官》《三媳妇争婆婆》……人们是如痴如醉,天下起雨来也浑然不觉,后来雨越下越大,但唱台上丝毫没有收场的意思。观众有的撑起了伞,有的干脆淋着雨听戏,一个个都是一副忘我的神情。

  今年81岁的刘老太太,一大早从20多里外的安寨村赶过来听戏。中午时分,她从包裹里拿出饼,一边吃着,嘴里一边还哼哼着戏。

  刘老太太高兴地说,她很喜欢听戏,基本上年年来龙王庙听戏。记得前年,因为脚崴了走不了路,就央求孙子带她来听戏,可是孙子当天有事出门了,没来成,她气得一连几天都不理孙子,孙子请她到城里听了场戏,这才算罢了。

  听戏听来一媳妇,老汉乐了一辈子

  李金启老汉今年69岁,一说起曲剧,他总是笑眯眯的一脸幸福,旁边知情的人说,他听戏听出来一个老婆,能不高兴吗?

  原来,李金启老汉年轻时家境非常贫穷,25岁了还没讨上老婆,但他不知忧愁,总是到处打听着去听戏。1966年的龙王庙会,李金启走了几十里路到李洼听戏,因为穷,他只带了几个刚掰下来的玉米棒子充饥。听完戏,他一边啃着玉米棒子,一边哼着刚学会的小调。正走着,他发现路边坐着一位20多岁的姑娘,低着头不说话。李金启悄悄地走了过去,回头一看,那位姑娘正望着自己。李金启回身走到姑娘身旁,问她怎么了。姑娘小声说:“走不动了。”李金启蹲下身来,伸手准备扶姑娘一把,谁知那姑娘伸手抓过李金启手里的玉米棒子,背过身就啃了起来。李金启一下子乐了起来——原来是饿的!

  见李金启笑,姑娘还以为是取笑她哩,站起来就跑掉了。事也凑巧,没走多远,李金启正好经过那位姑娘的家门口,姑娘怒气冲冲地大声喊着要还给他玉米棒子。

  正在这时,从屋里走出了一位大娘,把他让到屋里喝水,仔细地问了他家境后对他说:“你看,我家姑娘也不小了,你要是愿意就来我家吧。”原来,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子,有3个姑娘2个都已经出嫁了,只有老三景红妮为了照顾他们一直没嫁,她也特别爱听戏。

  听罢老人介绍,李金启是心花怒放,真是“天上掉下了个林妹妹”。他乐得赶紧去龙王庙里拜了拜,按李老汉的话说,曲剧是他们夫妻的媒人。

  专家提议,在李洼村立碑以纪念曲剧的诞生

  李洼上至80岁的老翁,下至6岁顽童,一个个唱起曲剧来声情并茂、韵味十足,李洼村人热爱曲剧的氛围和演唱水准,让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啧啧称奇,当天下午,他们召开了“河南曲剧起源问题研讨会”。会上,马紫晨老先生认为,河南曲剧从高跷曲子到台子曲子(没有化妆的白唱),从台子曲子到舞台曲子的两次完美的转换均发生在李洼村,这里是河南曲剧当之无愧的发源地。

  马老提议,在李洼村龙王庙前,用立碑的方式来确认登封颍阳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与会者对此达成了共识。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