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乡长变主任 五华两乡镇昨改街道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4日09:44  生活新报

  

乡长变主任五华两乡镇昨改街道办

  厂口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

  继西山区三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后,昨日下午,撤乡改设街道办事处的换牌仪式,先后在五华区厂口乡政府和沙朗乡政府举行。撤乡设街道办后,厂口街道办事处下辖6个村(居)民委员会,沙朗街道办事处下辖5个村(居)民委员会。五华区委书记杨皕表示,这次撤乡改设街道办不是简单地改名称,而是体制、机制、管理方式、思想观念的大转变。

  据厂口乡乡长(现为厂口街道办事处主任)雷在云介绍,厂口位于昆明市西北28公里的山林环抱盆地内,环境优美,95%左右的人口是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撤乡改设街道办事处之前,该乡的定位是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农林经济作物为主,如烤烟、核桃、板栗,今年厂口乡仍有5500亩烟草地、1500多亩经济果林,除此之外,西瓜种植也是作为产业调整的布局方式之一。

  “撤乡改设街道办之后,厂口将转为以建立钛工业园区为主导的经济形式。”该乡党委书记(现为厂口街道办事处书记)杨万强表示,“撤乡改设街道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三年内可能难以看到很大的效果,但只要根据钛工业园区建设的进度来推进,相信城乡一体化的改革会见成效。”

  针对钛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当地环境保护的问题,雷在云说:“我们会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并且,短期内基本农田不会有变化,我们的建设会在现有农田的基础上,加以保护、规划和发展。”对于撤乡改设街道办,两位领导都显得信心十足:“改革只会越改越好!但现有的惠农政策希望能够有所保留,毕竟我们短时期内不可能完全脱离农田,有田就应该有惠农政策。”

  ■小板桥镇改街道办的三年

  居民收入增加 但身份尴尬

  每天守着自己的酒铺,每月收点租金,陈晓鹏很享受现在的日子。小板桥镇在2006年撤销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后,土路逐渐变成了柏油路,陈晓鹏也从农民变成了居民,他也亲身经历了小板桥从镇到街道办这三年时间的诸多变化。

  变化 居民:很享受现在的日子

  陈晓鹏自小住在小板桥镇(现已改为小板桥街道办)土桥村民小组。

  “你知道吗?在我们这里还叫村子的时候,村里人会叫土桥村是臭土桥。”因为进出土桥村只有一条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直到参加工作,陈晓鹏走的都是烂泥路。陈晓鹏一家五口,父亲在2006年以前在外打工,一家五口人基本靠着1亩薄田为生,“一年下来,人均纯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后来,陈晓鹏当上了城里一家企业的销售员,他打算就此与自己生活了20年的“臭土桥”告别。当然,2006年以后他又回来了。这次,他不是当农民,而是当上了小老板。

  陈晓鹏一家,现在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七层的楼房,将六层楼都租了出去。周围的环境更是一天一个变化,“觉得一下子就冒起了好多高楼大厦:华洋家具城、东聚汽配城、万鑫汽配城、骏骐干菜批发市场、东聚大车汽配城等,都是一批专业市场。”

  陈晓鹏的回来,缘于变化。在小板桥街道办事处副书记张旭红的桌上,摆着一份2004年至2007年的工作总结。小板桥在2006年改为街道办事处,而在2006年的总结中,我们能看到关于农民、农业的字眼,往后再翻几年,就越来越少了。“农民都变成了居民。”不仅仅是换个牌子的变化,“现在村民开起了商店,到工厂打工变成了工人,日子也在一点点变化。”张旭红认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了,农民在接受城市的生活也在自主创业。

  几年来,小板桥街道办事处积极探索“工商业集中经营,预留用地集中开发,社区牵头整合资源,企业投资运行规范”的思路,准备兴建新型优质市场及物流中心。

  许多项目、市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陈晓鹏一家人开始慢慢走向小康,“现在人均年纯收入是2-3万元,日子真的好过。”

  难处 领导:身份不土不洋的

  近三年来,小板桥从镇转变为街道办事处,其中的变化在小板桥居委会书记杨金华的眼里,的确是太大了。但是,正如张旭红所担心的,村民还是有难处。杨金华天天都在处理小到吃喝拉撒、大到打架吵闹的事,他觉得自己最能理解村民的难处。

  “其实我们的身份可以说是不土不洋的,我们自己也弄不清我们的身份。”杨金华说,如果单从居民自身问题上看,保险是一个问题。“我们主要靠集体出钱,每年居委会的4600多人每人要出27元钱的医疗保险费,居委会出20元,其他由办事处和市里出。”而这20元钱是从居委会平时收取的摊位费中获得的。村民由于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又没有工作单位,目前自己买保险的人并不多。目前,居民已经基本不能再享受任何一项惠农政策。

  说到教育和医疗,张旭红和杨金华都会摇头。目前,优质的教育资源居民是不可能享受得到的。“我们不可能像城里人一样让孩子去上更好的学校,就算挤进去了,还要交一大笔择校费。”而在街道办事处范围内,也没有一座像样的大医院,居民只能在小医院里接受医疗服务。

  财政支出更难的一点是在公共设施上。杨金华算了一笔账,路灯、绿化都是街道、集体出钱,去年年底光电费一项就是14余万元。“消防、安全保卫都是我们自力更生,一个字,需要钱,所以还是一个字,难!”杨金华很羡慕城里的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绿化、卫生管网,路灯照明都有专门的部门管理,而他最希望的是:什么时候他除了操心居民的事外,不去操心绿化这些事。

  本报记者 邓建华 实习生 王雪梅/文 本报记者 张训武/图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