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们都是武汉一家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03:15  长江日报

  我们都是武汉一家人

  禾刀:武汉评论人

  旋木:武汉市民。原籍襄樊,后迁居武汉

  公共服务差别影响城市认同

  刘敏:东西湖区之前一直没有开通区内公交,还有一些远城区至今也没有区内公交,这在洪山区、江汉区等中心城区的人看来,可能是很难想象的。

  禾刀:中心城区和远城区不仅是地域上的差别,公共服务也有很大差距。武汉要为中心城区减压,就有必要在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向远城区投入更多资源。

  刘敏:不论远城区、中心城区,大家都是武汉人,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可能会让远城区居民“我是武汉人”的认同感没有那么深。另一方面,中心城区的人也可能不承认远城区的是“正宗武汉人”。

  旋木:我有个朋友,江夏区的,一次她碰到我说,“我们江夏现在开了蛮多服装店,不过还是没有你们武汉的多。”你们武汉,我们江夏,这个细节能说明问题。而中心城区的,尤其是汉口人,对远城区人很不认同,武昌和汉阳的宽容点。

  禾刀:如果我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却处处没有别人方便,我还是个武汉人吗?生活是最基本的认同条件,哪怕只是一丁点的不同,日积月累,对一个人也是刻骨铭心的缺憾。城市与人的双向归属

  刘敏:城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比如“武汉”,就是两个汉字。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怎样在内心认同“我是武汉人”,而不止是个地理名词。

  旋木:我记得初一时,我不会说武汉话,被同学喊乡下人。后来我学会武汉话了,然后慢慢就融进去了。再就是行为上,满大街端着热干面边走边吃的,一定是地道武汉人。

  禾刀:武汉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除了地域上的意义,还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物质生活层次、人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平衡发展,才可能使武汉这个概念更有意义,市民才有认同感。

  刘敏:你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但在武汉生活、工作了很长时间,你们觉得自己是武汉人吗?对这座城市有归属感吗?

  旋木:只有离开,才能记得。我大学毕业后,去了重庆一年,那会儿我疯狂地怀念武汉。我在北京出差,在地铁站那么多人的地方,我会觉得害怕。但是,我即便走在汉口陌生的小路上,深夜,我也不会害怕,因为武汉让我有归属感,让我觉得特别温暖、特别安全。

  禾刀:归属感是城市与人双向的,我在武汉生活了这多年,可能一辈子都要在这里生活下去了,最基本的户口都没有。外人看我是武汉的,武汉人看我是外地的,我是两不像。没有户籍,心里总是个疙瘩,感情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

  刘敏:开通公交线路,出行更方便,恐怕也是你所说的“生活基础”之一吧。

  我们都是武汉—家人

  刘敏:建立“我是武汉人”的认同需要时间,需要语言、习俗的涵养,但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化速度太快,语言、习俗的融合,显然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这或许是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旋木:10年前的时候,武昌司门口的人肯定觉得光谷甚至街道口都是郊区,因为那边很偏僻,发展很差。可现在,事实改变了。所以一个就是你说的时间,还有个就是硬件和公共服务要跟上,要足够发达和方便到吸引人。

  禾刀:平等机会,平等服务。平等其实就是推平政策壁垒,当一座城市平等地对待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人才可以最大限度自由流动,发挥更大社会效益。

  刘敏:现在东西湖开了区内交通,其他远城区也应该想办法跟进。就像二位说的,城市要给市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同样便利的生活条件,那么不论远城区还是中心城区,我们都是武汉一家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