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治理招式看广安农村“蝶变”

  本报记者连续3天走访广安农村、乡镇,看到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惊人变化:低保户成了义务保洁员,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环保有了义务志愿者;过去垃圾遍地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干净的院落、道路和优美的田园风光———

  ■本报记者李宇文/图“过去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现在清洁多了。”最近,广安市广安区大龙乡的陈志蓉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大早,到村里的田间小路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陈志蓉透露,村民像城里人一样,早起锻炼身体的越来越多。

  7月31日,8月1、2日,记者连续3天行走广安农村,亲身感受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广安农村的美丽“蝶变”,农民环境卫生意识增强了,生活方式在转变。

  农村低保户成了义务保洁员

  【体验地点:广安区浓溪镇斑竹村】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以来,广安区浓溪镇斑竹村的46名低保户主动要求成为义务保洁员,轮流负责全村3公里通村公路的保洁。8月1日,驱车来到斑竹村,干净平整的路面,颠覆了记者曾经对农村公路脏乱差的认识。

  如此“杰作”,真的出自一群老弱病残的低保户之手?记者跟随当日值班的低保户周忠厚,记录了他半天的保洁工作。早上8点,穿上定制的橙红色环卫服,背起背篓,拿上火钳的周忠厚走向通村公路。一路上,他的眼睛始终盯向路边的沟渠和杂草,不时用火钳拨开杂草,寻找隐藏的垃圾。两个小时过去了,周忠厚的“战果”不大,只捡到了3个矿泉水瓶和一些零碎的垃圾。“现在垃圾少多了,一天下来也捡不到半背篓,以前一天可以捡满满三背篓。”周忠厚笑言,“村民们看到我们这些老人义务捡垃圾,可能也手下留情了吧!”

  在叶开真家,见到院坝内柴草乱放,周忠厚停下了脚步进屋说:“村上要求柴草要整齐码放,柴草乱放不仅影响全村形象,还容易引起火灾等安全事故。”叶开真连连点头,开始整理散落一地的柴草。“我们不仅要负责公路沿线的清洁,还要监督公路沿线村民院坝环境卫生情况。”周忠厚介绍道。

  11点,周忠厚巡查完3公里长的通村公路,沿路返回。途中,他在路边沟渠中又捡到3个塑料瓶和5个食品袋。“吃完午饭还得出来看看,一天往返两次捡沿路的垃圾,这是我的职责”。

  斑竹村党支部书记李辉中介绍说,低保户参与义务保洁,使农村环境保洁力量得到增强,环境卫生明显改观。过去,斑竹村村民集资聘请两名长期保洁员,但保洁效果不好。一方面一部分村民不愿意参加集资,另一方面保洁员嫌报酬低,出工不出力。去年底,李有宝等低保户主动表示,“享受了低保政策的好处,想给村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后经村民大会商议,全村46位低保户成了义务保洁员。

  村规民约监督村民行为

  【体验地点:岳池县齐福乡姚市桥村】3个多月前,周龙清成为了姚市桥村的“名人”———4月21日,周龙清由于没有遵守“村规民约”,在家门口随地倒垃圾,按规定,他的行为通过广播进行了“曝光”,家门口被贴上了“不清洁户”的纸条。

  为此,周龙清憋了一肚子气,“人都有面子观念,这一来我哪还有脸见人。”8月2日,记者见到周龙清时,他正在家中的院坝内打扫卫生,每一个角落都没有放过。自从被评为“不清洁户”,周龙清就发誓要摘掉这个很不光彩的牌子。他不仅在家门口新建了垃圾池,还每天坚持把屋前屋后打理得干净整洁。在最近一次全村卫生评比中,周龙清被评为“清洁户”,并成为村上的卫生监督员。“现在我可是真正的名人了,这块来之不易的‘清洁户’招牌要一直保持下去。”周龙清得意地笑了。

  村党支部书记罗德万告诉记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刚启动时,村民的热情并不是很高,说“又是一阵风”。这引起了他们的反思。结论是必须建立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让村民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觉维护本村村容和环境卫生。于是,在村两委的组织下,村民代表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制定出台了“环境整治村规民约”。

  在姚市桥村,记者看到每家每户的大门前都张贴了一份“村规民约”,包括了柴草、粪土、垃圾怎样堆放等。罗支书说:“这些内容直接影响每户的卫生评比,村民特别关注,都按要求进行整改。”

  “小红帽”的大作用

  【体验地点:武胜县街子镇】

  “您好!请不要乱扔垃圾。”“您好!请把车停到规划的停车位里……”在武胜县街子镇,活跃着一支戴小红帽的宣传环卫志愿者队伍。

  当初,饭店老板邓海波觉得“小红帽”管闲事,但没过多久就刮目相看了:“过去我饭店门口污水臭气熏天,是志愿者拿来铁铲弄干净的。环境好了光顾饭店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如今,邓老板也加入志愿者队伍。

  7月31日,记者在街子镇见到邓海波,他正戴着小红帽在街上转悠。看到一户商家把摊位摆到了街边人行道上,邓海波拿出镇上制定的门前“五包”责任制的宣传单讲解。

  “遍布全镇的志愿者,随时随地都以身作则,宣传和引导居民搞好环境卫生。农村垃圾乱扔、污水乱排、杂物乱堆的现象少多了。”镇党委书记舒舍予告诉记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核心是要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环境意识,只有让群众主动参与,才能使城乡环境面貌彻底改变。

  ·记者手记·

  广安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面积大,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的难度不言而喻。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启动后,广安坚持“以人为本”,采用统一与差异有机结合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

  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提升了,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很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跳出了“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为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专家点评·

  农民是重要主体和参与者

  王钺西南石油大学城乡规划研究室主任

  四川是农业大省,农民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必然参与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如果缺失农民的参与,缺失各级基层组织因地制宜的引导,缺失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地方化结合,无疑会使政策陷入“有政无策”的尴尬境地。

  我们已开始高度重视城乡经济资本的整合,这固然重要,但社会资本、生态资本却时常因其难以“数量化”、“政绩化”而被无意识甚至是有意识地忽略。国际经验也告诉我们,欲使经济资本整合实现长期推进,社会资本的精心建构是必需的支撑。

  广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物质环境的整治,不如说是城乡“社会意识”的内在建设。社区意识、民本意识、参与意识———凸然展现出一种“惯性”,一种推动我们社会经济进步的看似简单却持续的文明“惯性”。

  短评

  致力于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杨洁山清水秀很干净,环保意识入人心,这是广安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因为农村群众的环境意识相对薄弱。广安市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上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抓住了难中之难,着力于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与治理之中,无论是让农村低保户成为义务保洁员,还是组建小红帽志愿者队伍、制定“村规民约”改变村民环卫意识等,都实实在在地体现出广安市抓住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这一关键问题。

  这种思路,为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用多种办法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关键是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起长效机制,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环保的基本体系建设,加强领导与组织建设,多方合力,才能真正让农村的房屋更清洁、河水更清澈、村容更整洁,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才能得到明显改善。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