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校长并不知道被列为第一作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08:11  郑州晚报

  

“周校长并不知道被列为第一作者”

  中科院候选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涉嫌抄袭国外论文

  剽窃记录被删除,抄论文的学生说投稿时周祖德不知情

  当一篇偷来的论文提交到学界时,“作者”显然没有意识到,一枚定时炸弹也就此埋下。一年后的今天,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教授的声誉,正受到它的威胁。近日,就是这篇论文被曝光是抄袭外国同行之作。

  ▲从两个版本的“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论文集光盘看,周祖德、谢鸣的“抄袭论文”先是收录在第一版光盘中,被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光盘,删除了该论文。

  周祖德

  1946年生于湖南省宁乡县,1970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工程系。1984~1986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回国后,任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副校长。2000年任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并任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祖德目前还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美国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副董事长,国际杂志《车辆振动与噪声》编委,国际生产工程研究会CIRP会员,全国高校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编委会主任,《机械与电子》杂志常务编辑等职。

  周祖德长期从事微型计算机控制与应用、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现代制造技术以及现代制造系统的可靠性与诊断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先后有20多项科研教学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其中,有三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调查】

  所有图表和方程式都与原始论文的一样

  2008年12月,在汕头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上,与会的60多位学者各领了一套会议资料。其中有一张光盘,里面收录了49篇会议论文。题为《使用双馈感应机器的柴油发电机》的英文论文,排在30号,第一作者是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另一作者为周校长的博士生谢鸣。

  30号论文是去年8月提交的,随后被收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这张光盘版会议论文集里。至此,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以会议论文的形式发表了。

  对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的周祖德教授来说,这篇论文只是在他丰富的作品目录中又增加了一个新条目。仅本次会议的49篇论文中,周祖德、谢鸣名下就有3篇。但这篇以机械动力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给师徒二人造成的影响,比预知的要强劲得多。

  地球另一端的智利科学家罗伯特·卡迪纳斯(Roberto Cardennas)对记者断言:“这篇论文是我们论文的删节版。”卡迪纳斯现为智利圣地亚哥大学教授,是最大的跨国学术团体“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简称IEEE)高级会员。他们的论文2008年3月发表于《IEEE能量转换汇刊》,题为《使用双馈感应机器的风力——柴油发电机》,由智利麦哲伦大学、圣地亚哥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5位科学家完成。

  经过对比,卡迪纳斯说,两篇论文的实质性区别只在于篇幅上,原版的超过12页,抄袭的不足5页。他指认,周、谢论文中的所有图表,都与原始论文中的一模一样,绝大多数是智利实验室中得到的实验结果。周、谢论文中的所有方程式,也都与原始论文中的一模一样。许多段落也如出一辙。“我和我的一名同事撰写了大部分内容,我认得出自己的写作风格。”卡迪纳斯说,因作了删减,周、谢在文末仅列了8篇参考文献,是原始论文所列25篇参考文献的前8篇。

  【暴露】

  上网检索论文标题时真相大白

  会议前夕,组委会打算评出几篇优秀论文,向业内期刊推荐。会议论文定为A、B、C三等,A等11篇、B等28篇,周、谢的论文排在A等第6名。直到参与评审的教师和学生偶尔上网检索它的标题,才真相大白——当时弹出的第一条结果便是罗伯特·卡迪纳斯等科学家发表在《IEEE能量转换汇刊》上的原始版本。一位评审专家回忆:“幸亏在会前查了出来,不至于令大会蒙羞。”但由于文集出版在先,论文本身已经无法撤销。

  12月18日,大会如期开幕。周祖德莅会作了学术演讲后,组委会决定向他通报论文抄袭问题。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陈定方回忆,周校长当场表示自己没有把好关,要回去追查。但半小时后,已在返程途中的周祖德又告知组委会,称论文曾由本校另外两位教授把关。自己与学生合作的一篇论文,为何要由别人把关?周祖德对此并未解释。

  【遮掩】

  剽窃论文被删掉,并未正式出版

  担任大会秘书长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吴波指出,周、谢的剽窃论文并未收录在最终版本(正式版)的论文集中。记者后来找到了同一出版号的两张光盘,封面都印着“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不同之处在于,一张光盘加了“论文集(正式版)”字样。“正式版”不但没了抄袭之作,周祖德、谢鸣的另两篇论文也都消失。所收论文由49篇缩为28篇。一位相关负责人解释,这是抄袭之作“殃及池鱼”的结果,其他论文“陪同”消失,是为了不让抄袭论文显得突兀。

  随着论文从光盘中删除,剽窃者的名声也得到了暂时的保全,直到2009年7月。在此期间,周祖德进入了中科院院士2009年增选有效候选人的行列。谢鸣也于今年6月24日通过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如果3个月公示期内没有异议,就将被授予博士学位。后来谢鸣说,由于这段不光彩的记录,自己拿博士学位的过程遭遇了阻力,他本应在2009年春季毕业。他本已确定留校任教,抄袭事件发生后,留校之事也搁浅。

  2009年7月底,记者收到一封电子邮件,举报周祖德、谢鸣抄袭。对此,谢鸣表示,这篇论文不算公开发表。自己当时投稿3篇,均收到了录用通知。但在找导师申请论文发表费、论文定稿、确定作者时,他的论文没有通过审查,他也没交会议注册费,应视为自动放弃出版。谢鸣认为,事情过去近一年被曝光,是“别有用心的人”想拿出来“炒作”,借此“伤害”周祖德。

  面对面

  周校长事前不知情

  记者:你怎么看待两个版本的论文集?

  谢鸣:在正式版的前言里说,经过组委会评审,选出28篇论文入选正式版。根据国际会议的惯例,你必须要交注册费。我不交注册费,就表明已放弃了在这个会上进行任何发表、讨论的权利,这在事实上已构成撤稿。而且在去年12月19日,我通过邮件正式发表了撤稿声明。

  记者:你为什么没有提前撤稿?

  谢鸣:没交注册费,这本身就表明我们不打算发稿。

  记者:那论文的确是缩写了外国的论文吧?

  谢鸣:这论文是个摘录版。论文都有一个修改时间,投稿都有一个流程,允许中间修改,包括修改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名字。当时我把论文发给周老师,他组织课题组进行审核,压根就没有审核通过。

  记者:周校长有没有批评你?

  谢鸣:他很严厉地批评了我,所以就连其他两篇文章也不允许发表了,作为对我的一个教训,一个惩罚。

  记者:也就是说,在你投稿时,周老师是不知情的?

  谢鸣:从投稿到收到录用通知这段时间,周老师是不知道的。因为我们经常广泛投稿,如果录用了,我们才会交课题组来审核,看要不要交注册费用。

  记者:你把周老师列为第一作者,他本人竟然不知道?

  谢鸣:对,之前他不知道。

  据《中国青年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