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后溪城内村古城池雏形初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09:04  台海网

  

后溪城内村古城池雏形初现

  “拱辰门”遗址

  一座椭圆形城池内,四个城门分布着不同的庙宇,其中包括城隍庙。日前,厦门市文物普查队通过精密的仪器,勘察出厦门集美后溪城内村,清初城池的原有规模。

  据考古专家介绍,在这种军事用途的城堡内,建有城隍庙,较为少见,也较为“豪华”。

  经过几日的勘察,在倾听村里老人的介绍和深入调查,通过GPS定位,望远测距离后,普查队画出该城曾经的形状、范围、尺寸,其雏形初现图纸上。

  城内当时为椭圆形,东西长217米,南北长284米,设城门四座。四个城门内各有一座庙,不同城门建的庙宇都是有讲究的。

  

  东门为佛祖庙,南门为城隍庙,西门为王爷庙,北门为上帝庙。上帝庙内如今还保存着清代石雕,石狮、麒麟等图案工艺精美,结构神奇。据介绍,石门框上刻有楹联,是双钩格,落款处为官名,这是十分珍贵的。

  城内一条主街贯穿南北,普查队在主街边发现一栋五落大厝,古厝的平面有五进及左右护龙,为清代早中期建筑。古厝的外观大气,房檐装饰简朴大方,保存基本完好。

  据普查队专家介绍,厦门的古厝,常见的是两落或三落。五落古厝还是较为少见,可以说是目前后溪比较大型的古民居。“落”是厦门古厝的一种建筑形态。这栋五落古厝的主人、背后的历史典故还有待进一步考查。

  值得一提的是,城内经过重新翻修的霞城城隍庙。

  据考古专家郑东介绍,这种在当时用于军事用途的城池,以往发现的都是建在高山处,用于防御,而这座城却是建在离海比较近的平地,还建有城隍庙,也较为“豪华”,说明当时居住人群的社会形态比较丰富,有从事种植和从事渔业的各类群体。而在每个门设置不同的庙宇,又有规模较大的城隍庙的城池,并不多见。

  新闻背景

  “霞城城隍庙”的故事

  据载,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清政府为围困郑成功的抗清武装,实行“迁界禁海”政策,沿海居民以城墙为界,三十里以外不得居住。清康熙元年(1662年)八月,朝廷下旨,命人负责督造城池,命其城名为“城内”,又称“霞城”。

  据该村村民讲述,霞城平面呈椭圆形,以黄岗岩条石砌成。康熙十八年(1679年)后,清政府下令复界,霞城逐渐繁荣。到1958年,村民因建房缺少建材而拆毁青石城墙,只留下北城门“拱辰门”这一段长30米、宽7米、高4.54米的断壁残垣和南城门的“临海门”门额石匾等少数遗迹、遗物。霞城城隍庙也被拆建为仓库,从此彻底废毁。

  据村里老人讲述,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每遇涨潮,海水会涌到城隍庙前。施琅将军建造城池时,建了四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有自己的名字。南门和海相对,寓其名为“临海门”。又按照古代风俗传统,建城需要有神来守护,因而在各座门附近建了庙宇,南门为城隍庙,希冀城隍爷能予以庇佑。1958年,该城隍庙被毁。

  上一页

  据介绍,今日霞城城隍庙的复建与台湾台北市的霞海城隍庙密切相关,在历史上,两地城隍庙更是一脉相承,渊源深远。霞城城隍庙不仅是台北霞海城隍庙的“祖庙”,更是台湾其他城隍庙的“太祖庙”。

  1821年,同安人陈金绒奉请霞城城隍爷金身渡台,并于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兴建城隍庙。因怀念故乡霞城和临海门,因此取名“霞海”。此后台湾其他地方也纷纷从霞海城隍庙分炉,在本地建起城隍庙,共尊霞海城隍庙为他们祖庙。

  多年来,陈氏第六代子孙、台湾霞海城隍庙的主事陈国汀先生多次派人来大陆寻访“祖庙”,未有所获。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的陈文庆先生一行再次受托来到厦门寻找,偶然问到城内村内的城隍庙内有一块写着‘临海门’的石匾,在观看了石匾,再仔细对照史料的记载,确定这就是他们苦苦寻找的台湾城隍庙祖庙。

  其后,陈国汀兄妹集资修建了霞城城隍庙。如今,每年后溪城内村都会在农历十一月廿二日——城隍爷的祈安日前后举办盛大的庙会迎神庆祝,临边的浦边、后塘、下店、崇柴场等村村民前来朝拜,台湾等地的城隍庙主事及信众也会组团前来进香,共襄盛举。目前立于庙中的“临海门”石匾,不仅是珍贵的文物,也是历史的见证,城隍庙成为了两岸亲情互通与民间信仰文化交融的圣地。

  上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