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培根院士:创新教育不能仅限于优秀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13:17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武汉8月5日消息(记者张毛清 通讯员周前进)7月上旬,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微软“创新杯”2009全球总决赛在埃及开罗落幕。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对此尤为高兴:该校的两个大学生创新团队,代表中国学生在那里参加了4个项目的竞赛,获得了3项全球第二名;而且,这已是该校学生连续第三次夺得“创新杯”中国区竞赛冠军后,代表中国学生参加全球总决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受到海内外瞩目。

  近日,记者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采访了李培根院士。他说,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今年3月启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围绕育人观念及举措,持续开展了深入的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他认为,该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氛围和风气,高校的创新教育不能只限于优秀学生。

   创新“实验”培养大学生创新团队

  李培根称,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在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去年9月,该校与丝宝集团合作,针对本科生创立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创新示范区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独立建制的启明学院。学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自愿原则,把符合一定条件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实验班、特长生等遴选进学院实施专门的培养计划。至今已有17个大学生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以及10余个实验班、部分特优生等近1000学子成为该院学生。学院主要办学思路及举措为:其一,非常强调发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潜能,也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进入该院的学生团队或个体,在导师的指导下,要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每位学生要遵循兴趣驱动、注重过程的原则,自主完成不少于一项创新性实验计划。

  其二,提倡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活动,促进多学科交叉。现在中国高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按专业来培养的,虽然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可以选修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或修双学位,但这还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形下,真正的更好的学科交叉是让不同学科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在一起进行某些学习实践活动,如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互相交流,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好处。启明学院把不同专业背景和特点的学生创新团队和实验班等遴选进来,相对集中地开展相关学习、学术和实践活动,有效地实现了多学科交叉。

  其三,加强与社会、业界的联系,引导学生与业界联系起来开展学习与实践,力求与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社会、业界和国际的关系呈现最大限度的开放性。比如,该院联创团队的成员们多年来坚持了解业界发展趋势,直接研究业界最新技术,与微软、趋势科技等企业保持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点团队则以项目为牵引,把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掘直接与为企业做项目对接起来。电工电子科技创新基地则与一些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基地或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培训。

  其四,在专业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宏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引导学生在宏观问题、重大问题、整体联系上进行训练和思考。学院实施创新教育特别课程,已开设《工程导论》《信号完整性与电磁兼容》《随机过程》《批判性思维》等课程。《工程导论》由5位院士和2位知名教授共同主讲,涉及能源与环境、太空、能源发展战略、自动化与社会、科学技术工程、电气工程学科发展、专业教育的宏思维培养以及主动学习过程与方法等。后3门课均由来自国外的教师主讲。加强宏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宇宙观、方法观、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其专业在解决人类重大需求上可发挥何种作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