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女知青嫁农民37年 如今不愿再回主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6日02:19  华龙网-重庆商报

  5月21日,本报刊登了市档案局征集知青档案的消息。前日,家住沙区的张明将两封家信交到本报。那两封信里,埋藏着他当知青的姐姐嫁给黔江农民的一段旷世爱情。

  回忆:爱上淳朴村民

  他姐姐名叫张芬。昨天,已经59岁的张芬回忆,40年前,19岁的她乘坐轮船从朝天门出发,落户到黔江最偏远的黎水公社的靠河村当知青。

  张芬说,那时,知青需要到山里砍柴,丧妻、独自拖着三个孩子的村民谭顺发总是帮她将柴砍好,还常常给她煮饭吃。谭顺发的朴实打动了她。1971年,她开始和比自己大14岁的谭顺发耍朋友。1972年,张芬的母亲去世,她回到重庆。那次,父亲曾将主城一个供电所的招工表交给她。

  为爱:烧掉招工表

  张芬拿着招工表,只需到黔江县城办理手续,便可回到重庆上班。可她没有回来。催她返城的信一封接着一封。张芬回信说:她要和村里的一名村民结婚,坚持不回城。随后,她将招工表烧掉了。

  张明回忆,父亲收到信后,脸色铁青。他回信说,如果不回来,便与她断绝父女关系。“从那以后,双方再没通过信。”

  也就在那年4月20日,张芬与谭顺发到镇上拿了结婚证。“结婚那天,我们办了几桌席。”张芬说,村里的人来参加婚宴时,有人在席间窃窃私语,认为张芬有一天总会回城,不会和谭顺发白头到老。

  17年:首次回山城

  结婚后,张芬和谭顺发恩爱有加。她生了两个孩子,她对5个孩子同等对待。谭顺发又学了门手艺:当杀猪匠。5个孩子读书,两人生活很苦。张明回忆,1989年,他意外收到姐姐寄来的信,信纸满是泪水打湿的痕迹,文字间透露出对父亲、兄弟的思念。

  张明当过知青,他理解姐姐。他回信说:“过去的事就不提了,欢迎你回来探亲。”他随信寄去了50元钱,作为姐姐回重庆的路费。1989年,时隔17年之后,张芬回到位于渝中区解放碑附近的家。

  张明回忆,父亲那时已74岁。他见了张芬,一个劲地骂:“你还认得老汉?我认不倒你。”但姐姐返回黔江时,父亲给她买了件大衣,到国泰去给她买了一块手表。

  如今:仍喜欢山里布谷鸟

  1995年,父亲去世,交通太不方便,张芬没能赶回奔丧。直到2003年,张芬的小儿子谭红斌结婚,她才带着丈夫、儿子与儿媳,到重庆的弟弟家探望。那是张芬的第二次回城。

  昨天,张芬仍生活在黔江那个遥远的山村。她在电话里询问记者:重庆的朝天门大桥通车了,是修在朝天门哪一段的?她说,从电视里看到的重庆变化太大,有些陌生;儿子谭红斌在成都工作,曾让她到成都生活,但她已不适应城里的生活了。

  她还说,丈夫谭顺发已73岁了,两人仍然恩爱;村里修了公路,今年5月,曾有几个知青去看她。

  几名老知青问她后不后悔。她说:这里空气清新,山泉甘甜。她现在喜欢在山路上散步,听喜鹊、布谷鸟的叫声。

  首席记者 聂超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