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克林顿访朝难言“昔日重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6日02:24  长江日报

  克林顿访朝难言“昔日重来”

  4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事先毫无声息的情况下,乘坐一架无标志飞机突访朝鲜,不仅受到高规格接待(金正日当日接见并设宴招待、外务省第一副相姜锡柱和统一相金养健作陪),且收到一份格外大礼:因偷越中朝边界进入朝鲜,被判“劳动教化”12年的两名美国籍女记者凌志美和李云娜,被朝鲜官方宣布“特赦”。

  此时此刻,外界几乎本能地联想到1994年6月,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平壤之行,并将二者相提并论——当年同样是核危机、同样是陷入对话困局和外交僵局,卡特的平壤之行不仅暂时化解了朝核问题的死局,还搭起了美朝官方接触的桥梁,朝鲜次帅赵明录访美,和2000年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朝,都可以追溯到卡特的出访。不仅如此,韩国对朝持续10多年的“阳光政策”,朝韩间一度解冻、升温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拜此次访问所赐。

  当年卡特的平壤之行,时任总统的克林顿正是幕后推手;如今克林顿扮演其昔日卡特的角色,人们当然有理由联想,奥巴马会否扮起当年的克林顿?

  如果将朝鲜近日的一系列强硬作为视作“叫价”,他们所索取的东西无非两样,物质回报——美方的直接援助或其他经济好处,政治回报——美方接受朝美直接对话的要求,从而甩开中、韩、日,提升朝鲜的身价和讨价还价地位。

  这并非什么秘密,事实上自核试验以来,朝鲜便一再或明或暗地向美国“发话”,只是言者谆谆,应者藐藐。此次克林顿“从天而降”,他们当然巴不得对方变成第二个卡特,更巴不得远在白宫的奥巴马,成为第二个克林顿。朝中社迫不及待地“吹风”,称克林顿带来奥巴马“口信”,努力营造一种“准朝美对话”氛围,其急迫心情跃然纸上。

  克林顿的访问自然有缓解美朝对立的用意,两名记者的被释放,也的确有助于缓和彼此间的敌意,但从种种迹象看,克林顿的朝鲜之旅,很难说就是卡特的“昔日重来”。

  首先,形势不同。当年的“核危机”不过围绕重水反应堆之争,朝鲜尚未正式表露出对核武器的追求,且美朝中断交往数十年,对朝鲜的国际信用和外交承诺尚在摸索中;如今朝鲜已两次核爆,多次试射长程导弹,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而其国际信用和外交承诺,也因其一再出尔反尔而难以取信于人,在这种情形下,即使克林顿想做第二个卡特,奥巴马也未必愿做、敢做第二个克林顿。

  其次,恰由于卡特的前车之鉴,克林顿的朝鲜“交易”才会被美国朝野更严苛地挑剔。当年卡特自朝鲜归来,高呼“朝核问题已经解决”,许多人也曾相信,朝鲜半岛已开始解冻,朝韩、朝美间正走向和解与合作,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时过境迁,回头望去,所谓“成果”,不过镜花水月。前鉴未远,核爆回音未绝,即使克林顿如当年卡特那样高举双臂,欢呼成功,又能赢得几声附和?

  事实也是这样。在短暂的沉默后,白宫始终否认委托克林顿带去“口信”,继而干脆直截了当地称此次访问为“私人访问”,撇清“朝美直接会谈假说”、给访问意义降温之情昭然若揭。当初美国执意推动六方会谈,正是由于不相信朝鲜政治诚信,希望中国作保,如今随着核试、导弹发射与朝鲜一再爽约,其政治诚信每况愈下,给一些无伤大雅的经济“甜头”,换取两名人质的安全,尚属可冒的政治风险,除此之外更进一步,其难度可想而知。

  道理是明摆着的,或许克林顿的确想重复昔日卡特般的“成功”,但奥巴马却很难接受又一个如昔日克林顿般的未了残局。

  (中国日报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国际观察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