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员编制并非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6日05:30  南方都市报

  通常来讲,政府机构改革最让公众关心的应该是公职部门的人员编制问题。昨日的《南方都市报》就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中,现有行政编制的总额没有突破的问题,联合奥一网对网民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简政不精兵,让人觉得换汤不换药”。

  确实,即使学界对于中国官民比的数据统计方式有诸多异议,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的官民比例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是偏高的。并且,按照最直观的感受,减少行政管理,精简政府机构,首先被动刀的就应是臃肿的行政机构人员。所以,改革开放之后,1982年所践行的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加快干部年轻化步伐,以此来控制机构规模的不断膨胀。

  但是,效果如何呢?虽然近30年的机构改革之路,中央都把精简机构、裁减人员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甚至作为衡量改革成效大小的标准,但不断试错的简政改革并没有让地方政府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相反,行政效能低下、地方治理困境等诸多问题都没有被很好地解决。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当我们盯着人员编制的问题来看待政府机构改革的时候,可能忽视了一切行政改革无非都是一些手段,却非构建服务型政府这个最终目的。

  现在,以深圳为试点的大部制改革,标志着去年年初酝酿而成的最新改革方案已经开始在地方实行。显然,此项改革的核心正是力图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来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诸多问题,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做出努力。作为大部制改革,从一定视角来看,是可以压缩政府编制的,因为合并了一些部门之后,原来单位的人员有可能就会被裁减出局。但是,裁减人员并非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条件。相反,如果我们刻意地为了人员裁减而去改革,那么,一方面,改革将会遭遇很大的阻力,另一方面,一有机会,相关人员就可能被新设立的政府机构所用,历次改革似乎都会出现这两种情况。

  所以,就一些行政改革来说,比如省管县改革,本身针对的就是行政层级设置过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我们可以适当地裁减行政人员。但是类似大部制改革,政府不应该再以精简机构、裁撤人员作为改革成功与否的单一标准。大部制意味着政府机构的数量减少,但是大部门内部配备的执行与监督人员必须充足、有效。大部制改革的核心并非简单的对原有部门进行增减,而是让各项政府职能统一与整合。也就是说,增减机构仅是政府职能转型的结果而非原因,是手段而非目的。

  作为公众,希望政府控制编制、缩减人员的愿望是好的,新闻媒体放大舆论压力敦促政府改革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到,纯粹的简政或许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利于政府职能的现代转型。相反,一旦我们把目光锁死在人员编制的精兵简政方向,就很可能错失了对政府部门进行结构调整的好机会。□李磊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