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浙江美术馆:艺术没有门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6日05:33  今日早报

  浙江美术馆:艺术没有门槛

  □本报评论员 林梢青

  这将是足以令每位浙江人都感到自豪的一天——本周末,浙江美术馆正式开馆,这绝不是件只和艺术家有关的事,它是为我们每个人而来的。

  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杭州,展览真是少得可怜。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只有杭州工人文化宫会偶尔举办一些小型展览。虽然规模很小,很多时候也只与扫除封建迷信有关,但在那个文化生活贫乏的日子里,我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著名油画家陈丹青曾说:“美术馆最要紧的,是它的文化形象,是它的社会角色,是它的教育功能,是它在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中活生生的作用。”

  1982年元月,还是毛头小子的陈丹青怀揣着几十美元远渡重洋抵达美国纽约。多年后,已是著名艺术家的他,回忆当年孤独“出走”的初衷,只说了一句话——奔美术馆看原作。在他看来,要真正能够感性地、全面地、实实在在地了解世界,就应该走进美术馆,与大师作品面对面。美术馆,是一本巨大的活的百科全书,它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家,而是所有人。

  而早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便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直至今日,这句话依然影响深远。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想的或许不如蔡元培、陈丹青那么深远宏伟,但我们却实实在在地懂得,如同一座城市需要品位与格调,一个人,同样需要这些。

  那么,让我们想想。身在杭州,我们幸运地拥有西子湖,日日接受自然山水的滋养,懂得了散步、喝茶对于生活的意义;身在杭州,我们幸运地与中国美术学院毗邻,感受艺术家们的才情与风雅,懂得了笔墨、色彩对于美的意义;今天,身在杭州,我们还将幸运地拥有目前全国一等一的美术馆,而它,将让我们懂得更多……

  当代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曾说:“一个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历史的民族,和一个遗忘历史的民族相比,在选择和行动时要自由得多。”长期以来,现代艺术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识和趣味,我们知道我们失去了许多美,却不知道如何将它拾回来,我们正是缺乏美术馆带给我们的文脉感。很多人喜欢说,我不懂艺术,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想不想懂、有没有地方去懂,如果有一个地方能让人去体会和感受美术之“美”,有一天你会懂的。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